電視台用「中國失第一金」做吸睛的標題,被嘲「自古以來金牌就是中國的」。但說句公道話,有能力摘冠而屈居第二,用「失」字也不為過,「失手」也。
然而,看奧運,不應只看獎牌,也不應聚焦獎牌榜。有時候,我們對得失看得有點重。記得二○○八年北京奧運會,劉翔退賽,當時跟一個朋友談起,她說:「誰批准劉翔退賽?他拿了國家資源就要拿個金牌回來,他的腿不是自己的,是國家的。」我望望她的腿,不確定是誰的,也就懶得反駁什麼。
其實,國家投放資源到運動員身上(不單指中國,其他國家都會,美國就靠商品贊助,形式不同,本質一樣),運動員本身也需要百二分努力,部分人才能站上世界頂端——大部分人付出了一生也籍籍無名。不能說榮耀歸國家,就忽略運動員的付出。事實上,有沒有想過,站在頒獎台上,運動員除了代表自己,代表國家,也是代表無數個跟自己一樣努力但沒有站到頂峰的選手?
一座山,所以有山頂,因為有山腰、山腳。金牌是運動員,首圈出局的也是運動員。拋開得失,才能體味奧運的真義,但有幾人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