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澳華洋雜處,臨海建有大屋
香港島開埠時已有不少村落,除了漁村,還有農村和石礦村。位於鶴咀半島東端的石澳是其中一條石礦村,據一八四一年五月官方人口統計顯示,該村有一百五十人居住,與島上其他村落比較,屬中等規模。居民除了打石外,也以捕魚、養豬及耕種維生。
二十世紀初石澳開始出現變化,當時有一批英商組成石澳發展有限公司,向港府申請大片土地給他們作為休憩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計劃暫時擱置,戰後港府首肯,一九二四年向該公司批出數個面積龐大的花園地段和一批鄉郊建屋地段,其後動用公帑興建連接市區和石澳的公路。若不是這些外籍人士看中石澳背山面海的環境,當地的交通情況不會那麼早得到改善。但港府以不公平措施徵收原居民的土地,卻令他們喪失了九成產業。
石澳後來有不少外籍人士遷入,但原有的傳統文化和民間風俗並未消失。村中一間重修於一八九一年的天后古廟,村民每年賀誕。另外,石澳村與鄰近的大浪灣村和鶴咀村每隔十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亦十分熱鬧,今年正是打醮年。
石澳村、大浪灣村和鶴咀村的村民來自多個不同姓氏,彼此關係密切。有些遷往石澳居住,有些互相通婚,有些在鄰村擁有田地和祖業。每次打醮是村民合作酬神的日子,同時亦使他們有機會聚首一堂聯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