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讓我們擁抱不完美/趙安安

時間:2016-08-14 03:15:31來源:大公網

  做了多年的心理學家,我經常被讀者或聽眾問到的問題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這麼辛苦,要怎樣才能快樂?順風順水不是人生的常態,那我們要怎樣才能長保幸福?雖然這個問題的範圍可能包含了哲學、法律、政治、醫學等眾學科,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來看看心理治療怎麼說。

  筆者要介紹一種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新療法,那就是現在西方大熱而東方尚未流行的「接受與實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ACT由美國心理學教授Steven Hayes創立,成為繼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後,西方興起的第三大心理治療方法。ACT療法在治療抑鬱症、上癮症、癲癇病等精神類疾病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種新療法主張擁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態」這一現實,然後再建立和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它包含了以下六大過程:

  一、接納:以接納代替逃避、拒絕或抱怨。人生的困苦煩惱是必然的,無論好壞它已經在那裏,人有情緒是自然的,但你可以接納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感覺。

  二、解除認知、共存:嘗試只觀察你的想法與感覺,而非嘗試去改變它們,與這些想法與感覺共存,就算它們是你不喜歡或不想要的。傳記電影《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中的主角John Nash患有精神分裂,自覺相當痛苦,他最後選擇不刻意用藥物去避免或抵抗這個疾病,而採取接納自己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讓自己與精神分裂症共存,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觀察者,而不是陷入痛苦的當事人。John Nash一邊看着那個分裂的自己的想法、感覺,一邊為朝向人生的理想目標而努力,最後終於得到諾貝爾獎。

  三、把自己當背景:你不需要深陷於某種想法或感覺之中,也不需要奮力想要去除負面不足之處。把自己當背景,讓經驗的自覺具流動性而不執著,你只要觀察着自己的各種想法,接納這就是我。

  四、活在當下:體驗當下的世界,讓自己更具彈性。一隻狗和一個人被丟在冰天雪地中,過一會再讓他們進入房間裏,狗會搖搖尾巴坐在火爐旁享受着溫暖,而人卻會一邊在火爐前取暖,一邊抱怨。學習「看着」你的痛苦,而不是由痛苦出發看世界,也不執著於過去,不憂心未來,如此你將會發現除了處理痛苦外,「此時此刻」還有好多事情好做。

  五、釐清生命的價值: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最想做的是什麼?知道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的價值,當下選擇有價值的目的行動。問問自己:「我的出發點是什麼?」「最終目的地是什麼?」「我目前處於什麼位置?」「我有什麼選擇?」「如何確保自己到達目的?」因為選擇,我們成為創造源頭,為自己生命的一切結果負責任。我們可以「選擇」執著痛苦,給它力量去傷害自己;也可以「選擇」寬恕和感恩,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六、承諾行動,在生活中主動實踐:採取與自我價值相符的有效行動,複雜困難的行動會削弱我們前進的力量,將其拆分為簡單的小事,透過持續練習,在生活中主動實踐,把自己的內在力量,變成刷牙洗臉般的生活習慣。單獨看每一次的實踐時,通常都感覺微不足道,就像每一次舉重,並不會立即看出效果,如果只是偶爾為之,便只會看到小小的成效,但是只要持之以恆,便能鍛煉出肌肉。相同的,持之以恆地作出一點努力便能漸漸鍛煉出心理的「肌肉」,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樣的觀點。

  讓我們擁抱自己與世界的不完美,在有限中盡情創造無限的可能:接納,選擇,承諾,行動,做一個完整的人,就從現在開始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