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古典音樂的知識非常有限。還是少年時代、抗戰勝利後,從上海的法國文化電台、蘇聯廣播電台聽到的關於古典音樂的介紹,熟悉了一些大師如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名曲,對其中的主題耳熟能詳。從此傾心於反覆聆聽這些曲子,常興「此曲只應天上有」之嘆。
美國有一個專門播放古典音樂的電台,他們常用一句台詞:「這音樂如此清新,卻又稱為古典音樂─此古典音樂之所以為古典音樂也。」聆聽這些名曲,使我的內心清淨,排除了所有的物欲。
前幾天,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看到華裔青年鋼琴家王羽佳在紐約卡內基大廳演奏貝多芬第29號奏鳴曲。這位女士前幾年曾來此地演奏,因為想是來自中國的,特地前去捧場,而且散場後排隊一見,以示謝意。這次視頻所見,使我覺得十分吃驚。王的裸背禮服右側開了一條長長的、齊大腿根的衩,當她坐在琴前時,面對着觀眾的右腿齊根全露着,相當性感。
如此穿着,如此坐姿,顯然是有意為之。在「物欲橫流」發展成「肉欲橫流」的當下,是容易理解的,但卻不容於古典音樂這樣的領域。於是,在對王女士的琴技的讚美的同時,對她的衣着也有了許多貶詞。二○一一年,她二十四歲時在荷里活露天劇場音樂會演出後,有評語道:「如果穿得再稍為少一點,音樂會當局就會布告,『十八歲以下者需有成年人伴同』了。」一次在紐約卡內基大廳舉行的音樂會之後,有評語說:「她過去已經有了類似的評語,別的年輕演員會有所收斂,但她卻我行我素。」在澳洲演出後,被批評「露出整個大腿,與古典音樂極不相配」。有的評語已是辱罵了:「說實話,我來此只是為了她的大腿,真對不起呀!」
王女士對記者就穿着的提問,不屑地聳肩說:「我天性如此。我今年二十六,所以按二十六歲來穿着,到四十歲時再穿長裙吧。」這就是有人說「還是二十年後再來聽她演奏這支曲子的好」的來由。也有人說她「有貝多芬之才,但她還有一對美麗的大腿呀」的「打圓場」的話。
還有說「四十以下的美國人對音樂會毫無興趣,她是在迅速消逝的古典音樂聽眾中求生存」。
當然,不這樣穿着也未必不能生存,她也許是想這樣穿着,賣座會好一些,卻收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她面對的是古典音樂的觀眾。
以音樂為內容求商業效果的,人們還舉出德國小提琴手兼樂隊指揮安德烈.瑞歐的表演,這也是實情。但瑞歐表演的是輕音樂和舞曲,而王表演的是樂聖貝多芬的名曲,反差更大,使人們接受不了。查《百度》,未見有嘲笑她衣着的評語,可見在國內表演時,她並不如此「解放」。
有人說「古典音樂自從走出宮廷,開始在劇院面向大眾後,就不可避免地走入商業化道路了。」王的出格衣着雖然只發生在國外,也還是步子太快、不合主流,適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