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正午雲彩下的富士山/作者供圖
富士山頂有朵雲,半遮半掩露真容,是這座日本名山常見的景色。遠眺富士山,非連綿延伸的山勢,而是一座孤立突兀的圓錐體,主要由兩種色彩構成,上半部皚皚白雪,是出彩的部分,下半部的暗綠雖不精彩,但襯托了雪線以上的山體,缺少不得。與別的山不一樣,富士山遠眺清晰,近看朦朧,是另一種形態的「遠近高低各不同」,藍白綠層層明晰,三百六十度展現自身。
車開到富士山腳下,頭一個是景點「樹海」,巨樹參天,松、柏、杉、竹等葱蘢鬱鬱,名副其實。當然,因為海拔高了,風大天冷,當本州各地的櫻花「滿開」時,這裏的櫻花樹還在料峭寒風中瑟瑟顫抖,只裸露着花骨朵兒,儘管這樣,綻放了春的氣息,與山頂的寒冬儼然兩樣。森林的庇護,成為動物棲身的天堂,運氣好的話,能看到林間出沒的梅花鹿、松鼠和野禽。說它是天堂,有另一層意思:由於各種原因,每年都有一些日本人選擇到此了結生命,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探討勸解的方法。近年,來此作「美麗自殺」的人少了,但人數仍超過其他場所,究其原因,一說是工作和生活壓力使然;一說是日本這個民族做事苛求完美,以致催生見好就收的思維趨向,包括結束生命。
沒完全駛過「樹海」,車窗外隱約傳來一段低沉的樂曲聲,這是《富士山之歌》的旋律,聲音是如何發出的?路旁的播放器?風能的變化?沒人答對。答案是汽車輪胎與柏油路面粗細不一的槽溝摩擦產生的,這既對賓客表示歡迎,更主要是防止司機疲勞睡着,車上一點不顛,為了對生命負責,科技手段用得精巧極了。車子盤旋而上,路旁積雪漸多,幾天前山上下了一場春雪,以至封山謝客,今日能上幾合目是未知數。海拔三千七百七十六米的富士山共分十合目,因古代日本人無測量工具,點着油燈上山,油燈滅了,就是一個合目,所以每個合目之間的距離是不等的,大體呈下長上短狀。譬如說,一合目的海拔高度是一千四百○五米,二合目是一千六百六十三米,三合目是一千七百八十六米……這天幸運,上到二千○二十米的四合目,但距十二年前到過的五合目還差二百八十五米。五合目是車輛上行的終點,處於雪線下沿,觀景點較寬敞,無論四合目或五合目,四下雲海繚繞,蔚為壯觀,抬首仰望,雪茫茫不見頂,到了七、八月份,才允許遊人徒步登頂。
下山後,車在富士五湖轉悠,因一時找不到預訂的溫泉賓館,司機停車在山中湖畔問路。富士五湖是富士山溶岩噴發而形成的堰塞湖,面積很大,湖岸和湖底是黑黝黝的火山土,我們下車走到湖邊,停泊的遊船旁立即游聚一堆鯉魚,橙的青的,條條肥大,游起來十分笨拙,起先以為是養殖的,見沒有圍網才確定不是,最後了解到日本人基本不吃淡水魚,所以魚不怕人,來了人便圍攏乞食呢。
這一晚,宿在山中賓館的榻榻米上,感覺頗冷,晨色熹微,透過木格窗的白紙,起身到戶外蹓躂。四外靜悄悄的,附近的農居、鄉間小路、網球場沒見人,不遠處的富士山已濃雲重彩了,遮蔽了山頂,變成了「平頂山」。取出相機邊走邊拍,返回賓館門口,在「ホテル美富士」的招牌前取景,一位矮小駝背的老婆婆晨練跑過,饒有興致地湊近看拍照,主動做出手勢要為我們拍,那股熱情不好拒絕。好心腸的老婆婆以富士山為背景,為我們拍了一張,還了相機,跑開了,看得出,她很滿足。喲,相機裏,她把山頂的雲彩作花環,戴在我們頭上,文如其景的「美富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