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阮義忠抓拍人性美好

時間:2016-08-12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阮義忠《水垵的鸚鵡魚》在上海琉璃博物館展出

  阮義忠,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在業界,他以專注人文紀實攝影著稱。近日,應琉璃藝術家張毅之邀,阮義忠攜其經典的系列作品「人與土地」,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這是該館首次展出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在展覽期間兩岸攝影家還將展開交流活動。/大公報記者 張 帆

  走遍台灣 留住鄉土風情

  一九五○年出生在台灣宜蘭一個木匠人家的阮義忠,上世紀七十年代於英文漢聲雜誌社《ECHO》工作,從零開始,自學攝影。隨後的四十餘年,他以憑着熱情和洞察力,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拍攝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照片,留下珍貴的民間生活史冊。作品被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等收藏。今年早些時候,他又啟動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繼續致力推廣華人攝影。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六年,阮義忠憑着一本台灣公路局時刻表,尋找那些純粹、尚未被打擾的地方。他說走遍台灣農村,希望找到人與土地以前的那種親密關係。「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一九八七年,他從四千多卷底片裏的幾萬格負片中選出八十多張影像,將他在這段時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在台北舉辦「人與土地」攝影展,轟動一時,自此成為華人世界紀實攝影的重要代表。

  走進展廳,立刻被厚重的黑白所包圍。很多大陸的觀眾儘管對台灣不熟悉,但看到照片上呈現的黑白場景,仍然會大呼「很熟悉,很親切」。著名作家趙麗宏在看了展覽之後感慨,照片裏的很多鄉土景色與其印象中南方的─廣東、廣西的鄉村風情很相似,充分說明兩岸的文化歷史「水乳交融」、「血肉相連」。

  親筆書寫 反映背後故事

  此次前來內地展覽的「人與土地」系列攝影作品基本保留了一九八七年展覽的特點,八十四張作品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多角度呈現了台灣當地民眾純淨、樸實的生活狀態,內容涉及耕種、漁獵、祭祀、撫育和贍養等,幾乎概括了當時台灣鄉村民眾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與歷次展覽不同的是,經過琉璃藝術家楊惠姍的策劃,現場的影像作品均被配上了攝影家自己書寫的背後故事,借由影像作品的視覺衝擊與文字的直觀表述,觀展者可以很容易地沿着情感的痕跡,走入攝影大師的影像世界。

  其中有一張圖片《埔里的兩兄弟》:遠方有山,霧氣微朦,一對小兄弟,赤腳奔跑在田間小路上。著名文學家黃春明看到這張照片,勾起了在茭白筍田釣烏龜的童年往事。而策展人張毅又是另外一番思考:現在這個時代,大概不會再出現兩個小孩赤腳走過田地的照片,阮義忠記錄了土地,也記錄了這兩個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某一種關係,記錄了那個茂盛豐饒的感覺,一望無際的生命的感覺。

  還有一張圖片名為《老天給的禮物》,那是攝影家捕捉到了在台灣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村民正在進行翻觔斗比賽,這「顛倒」的瞬間曾被著名畫家陳丹青盛讚:「這張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門吧?」

  時隔卅載 仍能感動觀者

  策展人張毅表示,在阮義忠的規劃裏,「人與土地」系列是要等到七十歲時再拿出來展覽的。但張毅說,他等不及了,他希望每一張照片,都會是現在、立刻跟每一個人分享。特別是當科技的爆炸性發展,數碼影像的攝取,操作簡易方便,而致氾濫;自拍成為無意識的慣性,攝影的嚴肅性、對於生命的自省和學習,更少了一份尊重。因此,舉辦這樣的黑白影像展覽,在喚起歷史影像的價值之外,也旨在向後來的觀眾傳遞跨越時空的美感和善意,將更多跨越兩岸的美好事物帶到觀眾面前。

  時隔三十年,重新回看這些過往的作品,阮義忠仍然感慨萬千:「當時我一個人獨自在台灣鄉下走動,總是被陌生人接受,我也很感動:這些善良、平凡的老百姓擁有一顆不設防的心,他們用美好、寬容的態度去迎接到來的一切。就是他們不斷的感動我,按下快門。而這一切已經消逝的台灣鄉土文化,現在回頭看,便成最珍貴的回憶,它提醒我們,什麼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如今,很多相片中的主人公可能也已經不在人世,但阮義忠堅定地認為「他們並沒有消失!」「傳統有很多好,傳統的價值可以被掌握,可以被用在當下。」

  編者按:「一個人,記錄一個時代─阮義忠『人與土地』攝影展」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展至十月三十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