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一日千里,變化萬千,除了要發展建設,亦需要尋根問底,才可讓我們溫故知新,從而可以走得更遠。
從藝術形式而言,近年興起口述歷史計劃,由長者以個人角度出發,回顧本身的歷史,以此反映時代變遷,社會興衰。早陣子,我看了一個名為「長幼同行新里程」地區口述歷史劇,由一批長者與中學生合作演出,有說有笑,有喜有悲。
《紅土黃田》是劇目名稱,代表着紅磡、土瓜灣、黃埔、何文田等四個地區。劇中的長者向編導預先訴說該社區的故事,然後由編導建構劇情。原來該區本來面臨海邊,其後鐵道經過紅磡,往外伸延,一直北上,將九龍區與外界逐步連繫。全劇由一些零碎生活片段組成,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旱災,實施制水。街坊們便要帶同不同器皿,在街頭的公眾水喉排隊取水,過程爭吵不休,啼笑皆非。對於老觀眾而言,如此場面歷歷在目,似遠還近;對於年輕觀眾,則覺得難以置信,樂不開交。
劇裏亦有兩個不同故事,講述兩位不同的紅磡街坊,如何憶述前塵舊事。一位多年來都居住紅磡,即使老伴已逝,仍然不離不棄;另一位多年前已遷離該地,惟近年重遊故里,尋回昔日美好回憶。
年輕的中學生則飾演群眾演員,以形體舞蹈展現當年興建鐵路而開山劈石。學生們施展渾身活力,令劇場散發青春氣息。
這類演出並不要求表演者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惟其真誠演出,反而更能感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