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中線輸水自二○一四年十二月進入北京後,有效緩解了北京市供水緊張的局面。每天約有二百萬立方米的南來江水通過自來水廠被送入北京的千家萬戶,佔全市市政供水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至今,南水北調中線已累計為北京輸送了九點五億立方米江水。
北京由一座過去地下水極為豐富、泉源遍地、河流縱橫的地方變為需要靠外埠輸水的貧水城市,令許多老北京市民不勝唏噓。北京缺水只是近幾十年才產生的問題,承擔功能太多,人口增速過快無疑是北京缺水的主要原因。
現在北京的地名中,與水有關的不勝枚舉,從中可以想像到彼時北京的「水城」之勢,稱湖的有:太平湖、陶然湖、龍潭湖、柳蔭湖、蓮花湖等;稱為潭的有積水潭、玉淵潭、黑龍潭等;叫作海的有北海、中南海、什剎海、後海等;叫河的有東壩河、西壩河、南河沿、北河沿、三里河等等。
舊時北京的南苑、通州都有大面積的沼澤,曾是遼金時期皇帝的狩獵場。通州有著名的延芳淀、呼鷹台,據記載延芳淀「方數百里」;南苑曾為百多平方公里的沼澤地,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園林,元代稱飛放泊,明代稱南海子,清代稱南苑。
乾隆時期對南苑水資源進行過詳細核查,確認有水泉一百一十七處,湖泊二十五處,水面約六千餘畝。而北京西郊則河湖密布,綠樹成蔭,稻田遍地,鳥語花香,被稱為「江南水鄉」。
發源於北京本地區的一些河流多是由大泉眼形成的,如涼水河、通惠河、小龍河、蓮花河、鳳河等。上世紀六十年代南苑公社曾在一畝泉修建水塘(當時號稱「一號水庫」),灌溉農田;南苑地區馬路邊溝有很多泉眼,長年匯聚成小河,農民用龍骨水車灌溉稻田。
那時京郊各條河流湖泊都是清澈見底,魚蝦暢遊。初春時節許多人前去遊覽,不少詩人寫了讚美的詩篇。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過量開採地下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自一九六五年至二○○四年北京地下水位大約下降了五十九米,平均每年下降約一點五米。加上城市建設以及工業、生活廢水使河流受到污染,原來眾多的自然湖泊、泉水湖泊,今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