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漫遊田子坊\馮進

時間:2016-08-11 03:15:56來源:大公網

  被稱為「上海的蘇荷」、「視覺產業的矽谷」的田子坊當年是黃浦區打浦橋泰康路的居民小弄堂。這裏在一九九八年改造前是個馬路集市,地面不平,塵土飛揚,街道小廠、廢棄倉庫擠擠挨挨。當年十二月,陳逸飛、爾冬強等入駐康泰路二一○弄,聯手打造「藝術一條街」。之後市政府牽頭,當地居民、入駐企業和藝術家各方合作,利用傳統民居石庫門建築將此地改建為上海的時尚地標性創意產業區。「田子坊」之名來自畫家黃永玉,取戰國時代道家田子方之名的諧音。景區基本以泰康路、思南路、建國路、瑞金二路為界,包括康泰路二一○弄、二二○弄、二四八弄等,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

  陽春三月,我們沿晚櫻盛放的瑞金二路進入康泰路,隔馬路就看到黃色雛菊映襯下醒目的白色「田子坊」字樣。電子顯示幕顯示此地最大容量為四千五百名遊客,現有兩千多人,但已顯擁擠。小弄堂只能容兩人並排行走,房檐矮小,人頭攢動,略顯逼仄,不如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寬舒。景區與居民住宅區一巷之隔,看得到居民區進口「謝絕拍攝」的字樣。

  田子坊分「藝術創意區」與「石庫門景觀區」。藝術創意區有座廠房改建的五層小樓叫「T5」,出租給中外畫家、藝術家當工作室、畫廊。隨意逛一圈,油畫、雕塑、玻璃版畫作品琳琅滿目。進門大廳的牆上列出參加「冬季藝術聯合展」的二、三十名藝術家的名號、照片,可見田子坊平日也舉辦藝術活動,與遊客互動。

  「石庫門景觀區」更多彰顯傳統建築。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受西方連排別墅影響,又結合江南傳統民居形式的石庫門應運而生。它以石頭為門框,烏漆厚木為門扇,漢語「箍」指用圈圍束,因此稱「石箍門」。方言念「箍」為「庫」,「石箍門」就變成了「石庫門」。老石庫門為三合或四合院,保留中國傳統建築左右對稱的布局。進門一個天井,兩側左右廂房,正中客堂間,有通往二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附屋,用作廚房、儲藏室。新石庫門則單開或雙開間,後面附屋改為平頂,上建一小室,即魯迅等民國文人住過的「亭子間」。新石庫門的外牆多用清水青、紅磚,石灰勾縫,有別於老石庫門的白色石灰粉刷,也不再用老石庫門的馬頭牆或觀音兜山牆。門楣裝飾也更繁複,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或長方形花飾。

  田子坊新石庫門居多,傳統建築的印記已不明顯。除廠房改建的標誌性紅磚高塔,建於一九三○年的志成坊水井是少數遺留下來的古蹟。弄堂裏打「老上海」牌的小店很不少。點心店稱「老上海」,賣化妝品、紀念品的叫「上海女人」。店堂裝修也走民國上海風,留聲機、月份牌、張貼畫一應俱全。還有賣創意T恤、青瓷、玉器、古玩、服飾的。街頭巷尾時見盆栽伸出,綠意盎然。又有灰色摺耳貓慵懶欠身,大概是店主的愛寵。餐館多英式、美式、意大利式、韓式,還有賣芝士批、乳酪、雪糕的,洋裏洋氣。

  逛了兩小時,在正門田子方銅像前照了像,想找地方喝茶。無奈景區中心多酒吧、咖啡館,喧鬧嘈雜,走到邊緣才發現一家茶葉店。店堂內裝修多用木雕、書畫、藤編,但服務一般,茶葉品質也一般,喝功夫茶每位至少一百元人民幣。店裏阿姨說裝修是學設計的女兒負責,請了武夷山來的女孩做店長。那個小姑娘表演功夫茶匆匆忙忙,三言兩語,不太熱情,似乎沒啥服務意識。店面租金不會便宜,所以要在喝茶、買茶的顧客身上賺回成本,不過價格如此高昂,性價比低,一般遊客恐怕不會光顧,不知能否持續發展?

  用歷史遺跡搞懷舊旅遊已成當代中國的流行趨勢,但怎麼做才能保護本真性、吸引懂行人還要參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