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重建後的西方寺煥然一新
最近應華人廟宇委員會邀請在文物探知館主持了一個有關本地佛寺的講座,我引用近三十座寺院講解建築布局和佛像造型,其中荃灣三疊潭的西方寺最常用作例子。該寺於一九七三年建成,歷史不長,且在一九九八至二○○四年間進行了規模龐大的重建。但因寺內具備各種建築,佛菩薩像眾多,故能反映佛寺特色。
踏進山門,沿中軸線拾級而上,經過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便到達萬佛寶塔。天王殿兩旁有鐘樓和鼓樓;大雄寶殿兩旁有客堂、齋堂和僧寮;萬佛寶塔兩旁有藏經閣、方丈室和地藏殿。全部均以仿古風格興建,紅牆黃瓦,畫棟雕樑,令寺院更見莊嚴。
在當年西方寺方丈永惺法師和監院寬運法師策劃下,於寺院左側山坡修建了一處園林,名為「觀音山文化博覽區」。園內布滿觀音刻經、浮雕、手印石刻,以及名目不同的觀音立像,呈現佛國淨土和觀音菩薩的事跡,但許多善信忽略此處地方。
另一看點是大雄寶殿的鑲嵌壁畫,名為《觀無量壽經》,全長七十米,由六十八幅小畫組成,由內地青島藝術家繪製,是同類題材最大的一幅。萬佛寶塔的下方是法堂,裏面供奉七佛如來,七座佛像並排一起,是香港佛寺所罕見。最可觀的是九層高的萬佛寶塔,每層有不同組合的佛菩薩像,頂層還供奉佛舍利,可惜不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