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冒雨遊上海新天地\馮進

時間:2016-08-08 03:15:48來源:大公網

  下地鐵十號線,沿馬當路往北,在淅瀝細雨中走過復興路、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所在的興業路,穿過馬路就到了新天地。這裏原本是石庫門建築密集的上海黃浦區太倉路一八一弄,一九九七年由香港瑞安集團負責開發。據說他們遵循了「修舊如舊」的原則,全面改變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賦予其新的商業價值。

  新天地以興業路為界分成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通過一條步行街串連。南里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建築為輔,並建成一座總面積達二萬五千平方米,外帶玻璃幕牆,充滿現代感的購物、娛樂、休閒中心。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房子組成,但這些也早化身為高檔餐飲、消費場所了。

  進入步行街,立刻感覺和田子坊的氛圍大不相同。田子坊較多保留了上海老城區原生態的居住條件,小巷小弄,擁擠稠密,遊客區和居民區相鄰。新天地改建時則遷出所有原住居民,只有選擇地保留了一部分石庫門建築,保留外觀,內部新增排污、空調、網絡等現代設施,建成後作為商舖出租。

  平日這裏遊人熙熙攘攘,周日清晨的一場雨卻平添幾分清幽。空氣清新,道路兩邊的法國梧桐顯得分外青翠。灰青清水磚砌的觀音兜、馬頭牆,有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風情。一轉彎又見到西洋風格的新天地一號,紅磚外牆上爬滿長春藤蔓,閣樓的三角形老虎窗有歌德(詩人、劇作家)風味。新天地的新舊交錯、中西雜糅不光表現在建築上,還表現在商家貨品上,此地有展示繡花鞋、旗袍、瓷器的小店,也有Häagen-Dazs、Godiva,似乎比田子坊更高檔。

  新天地當年開發時沒有依照芝加哥SOM建築事務所的構想全面保留原有建築,而是按本傑明.伍德(Benjamin Wood)的設計實現了一種「拼貼式」的後現代景觀:保留石庫門建築的要素如清水磚、石料造就的庭院門框及黑色門扇、銅製扣環、窗等細節,但融入現代化元素。為了保留石庫門建築特有的清水磚牆,設計師以原有的磚、瓦為建材,特地從德國進口昂貴的防潮藥水,像打針一樣注射進每塊磚和磚縫中。屋頂上鋪瓦前則先放置兩層防水隔熱材料,再鋪上注射了防潮藥水的舊瓦。

  「原真性」是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評估、保護和監控的基本要素,最早出現於一九六四年的《威尼斯憲章》中。一九九四年的《奈良宣言》對「原真性」的詳細闡述為:「原真性包括遺產的形式與設計,材料與實地,利用與影響,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新天地所代表的「徒有其表」的石庫門改造方式改善了環境衛生,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但它呈現的「原真性」是經過包裝的原真性,現在保留的石庫門建築是經過篩選、拆遷、藝術加工後呈現給大家的,原住居民已被全部遷出,與改造後的商業營運不再發生瓜葛,無法從中獲利。

  和田子坊比,遊客在新天地也許能更清晰地感知石庫門建築的外部風格。但作為一種商品化、產業化的老建築保存方式,它更多滿足了遊客對歷史、對過往的懷舊與想像,同原來的居民生活、社區機理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