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海波用鏡頭捕捉真誠

時間:2016-08-08 03:15:38來源:大公網

  圖:攝影藝術家海波\大公報記者周婉京攝

  當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作用在一起時,人時常會聚焦在自身記憶的關鍵點上。攝影藝術家海波到過許多地方,但他始終眷戀着養育他的「北方」。吉林長春的鄉村是其故土,每逢歸鄉時,他的舅舅都會來接他。長大之後,海波再回到這裏,很自然地開始創作「北方」系列。「中國飛速發展的現狀將很快從城市傳播到鄉間,我對熟悉的人物和風景總有一種依戀,我要將它們記錄下來、表現出來,這完全是基於我個人情感的需要。」\大公報記者  周婉京

  佩斯香港畫廊現場共展出七幅(組)照片,其中有六組來自「北方」系列。對海波而言,北方指的是山海關以外的地區,這是明清時期對東北三省的劃定。一九三二年偽滿洲國成立,日本和蘇聯都覬覦這片土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片土地沃野千里而又廣袤無人。

  海波記得童年時坐在舅舅車後,幾小時的路,沿途盡是無邊無垠的荒涼景象。只有太陽在地平線上起起落落,陪着他走。等他到過南方,他才發現與南方鍾靈毓秀的風景相比,北方的風景實際上是「沒風景」。然而,正是這片蒼茫、遼闊、自由,甚至帶點悲壯感的土地,令他感到:「北方風景適合我拍攝時刻的心態,我依賴地平線,它慢慢成為我的精神寄託。」

  反覆觀察 方按快門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海波入讀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版畫專業。他第一次拿起相機是在攝影選修課上,菲林相片在沖洗中從顯影到定影的過程雖然耗時費力,卻讓海波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時,他沒想到攝影可被當作藝術,也不知道攝影家可以舉辦個人展覽。在那之後,海波開始用相機拍攝故鄉,先後創作了「他們」與「北方」系列。海波習慣在不同時期、季節、光線下反覆觀察同一個風景,直到他從內心可以清晰感受到每條小路、風的強弱與樹搖曳的姿態,他才會拿出相機進行拍攝。在拍攝前,他往往會和當地的居民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故鄉之所以令他魂牽夢縈,一個很大的因素是當地人性格淳樸,近鄰勝遠親,不像大城市中那般人情疏離。

  「北方」系列中常常出現的人物是海波的舅舅。海波對舅舅的觀察持續了數十年,舅舅的形象一路轉變,從他年幼時記得的「強大、兇悍」慢慢沉鬱、安靜下來,到晚年時竟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耋者。「《2008-1》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個男人在時間磨損下產生的變化,這個過程很殘酷,也很強大,說明了生命的短暫與自然的永恆。我每天和他在一起,他老了,走得很緩慢。我和他聊天,他面對鏡頭從不害怕,也不躲閃。」

  而在二○一三年舅舅辭世後,海波再也沒回過故鄉。他放下了「北方」系列,不僅僅是因為舅舅,更多是來自對鄉村環境巨變的抵抗。從前的牛耕、人力鋤草模式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生產。年輕一代在外打工,鄉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他認為這種變化和他記憶中的故土印象漸行漸遠,他和「北方」這片土地的聯繫忽然間斷裂了,隨之他也喪失了表達的慾望。

  攝影作品 流露畫意

  就表達方式而言,海波不同於觀念攝影家或職業攝影師,他的攝影作品具有畫的特徵。這與其版畫學習經歷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海波在創作時對攝影的特點十分警惕,他說:「你在做攝影的時候,既要遵循攝影的特點,又要擺脫攝影的特點。如果你拍得太像攝影,那麼這就成了一個『行活』,如果你不像,那就脫離了攝影的範疇。」而在觀念攝影與職業攝影之間,創作不是為了搶風頭,而只是為了將作品完成得更好。

  海波極少攜帶相機周遊世界,亦不急於按快門。相反,他看重的是與攝影對象之間的情感距離。如果他對一個地方感興趣,他會重新回到這個地方,在這裏住上一段時間,而後再考慮拍攝的內容。離開了故鄉,他很少再遇到熟悉的風景,唯有一次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勾起了他的鄉愁。他站在梵高作畫的麥田前,風吹麥浪的情境讓他再度拿起相機。

  在海波的作品中,風景中總有樹木、麥田、曠野,人置身其中,如滄海一粟。可惜的是,許多景象如今已經消逝。「很多人不了解,藝術家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強悍,他其實很脆弱。當我看到一切都物是人非,我受不了這樣的刺激。」海波說,在大自然面前,再多的修辭與裝飾都是徒勞。他希望透過鏡頭捕捉一種真誠,「我對一棵樹的尊敬,遠多於我對一個木製藝術品的欣賞。真誠的攝影在藝術上更有『殺傷力』,最適合記錄、表達對時間的直觀感受。」

  海波個展由即日起於中環娛樂行十五樓佩斯香港畫廊舉行至九月十四日,展場逢周二至六開放。詳情查詢可電二六○八五○六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