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戲讓小精靈恍似出現於真實的路上\作者供圖
近日,街頭湧現大量「遊魂野鬼」,他們全部拿着手提電話,走路時會突然減速甚至停下,用手指在電話上畫幾下,然後繼續往前走;若遇上特定目標,他們會拔足狂奔至某個位置─說的是新手機遊戲Pokémon GO的玩家,又稱精靈訓練員。人們對這遊戲的反應,大概分為四種:一是狂熱派,遊戲未於本地推出時已期待萬分,推出後幾乎即時下載和沉迷;二是相反的懶理派,儘管各傳媒鋪天蓋地式介紹,抑或身邊有多少人參與,他們仍然感到事不關己;三是厭惡派,他們未必明白遊戲內容,卻明確地討厭、嘲笑與藐視玩家,認為這班人不顧安危、一窩蜂、年紀不小卻行為幼稚甚至瘋狂等;四是積極派,他們願意了解Pokémon GO的獨特之處或試玩,之後無論喜不喜歡也不趕着下定論,懂得分析箇中利弊。
要做懶理派很容易,只要對一切相關資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可,另外還要不介意在朋友興高采烈地討論時搭不上嘴,或找一班同是懶理派的朋友。要做厭惡派也不難,找一、兩個明顯的壞處便可以。要做積極派定是最難的,他們不像狂熱派那樣擁有熱情,他們只是抱着一顆開放的心去認識新事物。簡單來說,Pokémon GO是一個「集郵」(搜集不同款小精靈)、育成和對戰的遊戲,而對戰時,對遊戲的認知往往比臨場技巧緊要,是否好玩真的見仁見智。它其中一個最有趣的特點,在於利用科技結合虛擬和真實,讓小精靈「現身」於現實世界,因此打機不再是「宅在家」,而是踏足不同區域;加上必須在現實步行來孵化小精靈蛋的設定,令一眾玩家心甘命抵於炎夏徒步走、踏單車,或乘坐電車與經常停站的巴士來模擬走路,這些也算是難得的奇景,亦符合遊戲設計者的初衷。
手提電話和互聯網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於表面上縮短,卻在實際上拉遠,「同枱食飯、各自低頭」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以為在社交網站按個讚、留個言便等於付出了關心。至於Pokémon GO卻在不知不覺間把相處和關心帶回現實,同學、同事或親友們相約捕捉小精靈,雖然拿着手機,但大部分只能開啟遊戲畫面,難以使用其他程式,等待小精靈期間反而多了真正談話的機會。此外,這遊戲把玩家帶到平時人流較少的地區,不但帶旺店舖的生意,更引發一些好人好事,所指的不是素未謀面的訓練員互相提點和幫助,而是有玩家偶遇被遺棄在暗處的小貓和瑟縮於街角的長者,便放下手機施以援手,可見玩物不一定喪志。
當然,Pokémon GO絕對有隱憂,安全、治安及私隱等問題均需要留意,然而,香港可是一個能夠快速消化熱潮的神奇地方,未知這股精靈狂熱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