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Q有好多假如,我也湊個熱鬧,再來一個假如:假如阿Q參加了革命,是革命組織中重要的一員,在革命勝利之後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阿Q的傳記應該如何寫?提出問題不難,解決問題不易。我想了幾天,才想到以下幾點。
一、關於姓名問題。
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阿Q之所以叫阿Q,原因有二:一是無法知道他姓什麼。有一回他說他姓趙,被趙太爺訓了一頓,打了一個耳光,說他不配姓趙。他絲毫沒有爭辯,說他確實姓趙。趙太爺也沒有說他不配姓趙而配姓什麼。二是他雖有名字,卻只是口頭上叫叫而已,不知道究竟怎麼寫。
假如版阿Q傳當然不可以這麼寫。說阿Q窮,阿Q能接受,說阿Q連自己姓什麼叫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對他的侮辱。在假如版中,傳主姓趙,名久貴,沒有絲毫含糊之處。既然如此,為何要將趙久貴叫成阿Q呢?原來,在外邊做工時,工友們親熱地稱他為阿貴。一次,一個外國工友給他寫信,忘記了「貴」字怎樣寫,就將「阿貴」寫成了「阿Q」,後來,這個外國工友在革命中為掩護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為了紀念朋友,他決定終身叫做「阿Q」。
二、關於阿Q的捱打以及精神勝利。
第二章是《阿Q正傳》中最精彩的一章,也是給讀者印象最深的一章。讀者可以將其他情節都忘了,但不會忘記這樣的情節:在捱打之後,阿Q心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好像真的做了老子,感到了心滿意足的得勝。後來,他又被迫承認自己不僅不是老子,連兒子也不是,不僅不如人,連畜生也不如,「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儘管如此,他想到自己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不算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於是,他又勝利了。
在假如版中,也有阿Q捱打之後承認自己是蟲豸的細節。不過不是因為他膽子小。那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他本想不承認。但想到張良為老人撿鞋子、韓信願受胯下之辱,情緒就穩定了。回到家中,他想,張良、韓信甘受屈辱,最終都成了大事,依據今天的表現,我將來也該成就一番事業吧。
三、關於戀愛。
阿Q長得像帥哥,很能幹,說話又幽默有趣,連小尼姑見了他也動了心,想還俗跟阿Q過日子。阿Q不喜歡她,但也不願意傷她的心,便勸解她,在佛門好,清靜,少煩惱。小尼姑說:「你這麼說,你怎麼不做和尚?你做和尚,我就收起這心。」阿Q便說:「好,我明天就去當和尚。」小尼姑急忙用手遮住他的嘴,說:「不許你混說。難道你想斷子絕孫?」恰在這時,老尼姑來了。當晚,老尼姑將小尼姑送得遠遠的。
吳媽是趙家的女傭,有幾分姿色,說話又文雅,趙太爺想娶她做小老婆,而吳媽一心想嫁給阿Q。阿Q也喜歡吳媽,但又不想讓她跟着自己過窮日子。可吳媽卻料定他會做大事,有大富貴。一天,見別無他人,她跪了下來,說要跟他一起遠走高飛,阿Q連忙伸出雙手拉吳媽起身。也不知誰看見這情形,去報告了趙太爺。趙太爺趕了過來,一腳蹋倒了吳媽,接着又伸手要打。阿Q擋住趙太爺的手:「不關她的事,是我找她的。」
四、關於革命。
前文說過,阿Q曾經外出做工。在此期間,他不僅增長了見識,而且接受了革命的思想。不久,他就成了革命組織的一員。再後來,他奉命回家鄉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趙太爺害怕當地也鬧起革命,就暗中散布謠言,說阿Q外出做工是假的,其實在外邊做賊。對阿Q的為人,大家是清楚的,誰能相信他會做賊?趙太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讓假洋鬼子也拉起一支反對革命的革命隊伍。沒過多久,這隊伍就潰散了。
若有人問我:「你的阿Q傳與《阿Q正傳》好多情節都不一樣,到底哪個是真的?」我則回答:「都是真的,也都是假的。假如阿Q沒有參加革命,人生是失敗的,魯迅說的就是真的。如果他參加了革命,成功了,我說的就是真的。這樣的道理,你應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