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琴台客聚:重視不知名作家

時間:2016-08-03 10:09:06來源:大公網

  彥火

  文學上創新的作家成為以後瑞典學院的一個評選準則,而且一直延伸到最近的時期,愈來愈多的獲獎者是被視為獨立不羈的「大師」。

  在解釋人類狀況時,或因為「藝術力量」而得到讚揚,正如一九五一年的獲獎作家佩爾.拉格奎斯特(ParLagerkvist);或因為「藝術強度」,正如一九五二年獲獎的弗朗索瓦.莫里亞克(FrancoisMauriac)。

  埃斯普馬克說:「這種『實用的』政策在一九七八年獲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這年的文學獎頒給了當時完全默默無聞的作家艾薩克.巴甚維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而他得獎之後很快就成為全世界被人閱讀最多的作家之一。」

  瑞典學院的阿圖爾.倫德奎斯特(ArturLundkvist),他在一九七七年的一篇文章裡寫道:「學院的任務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是在更高程度上值得重視的文學貢獻。」

  一九七九年給了一個不知名的奧德修斯.埃里蒂斯(OdysseasElytis),瑞典最大晚報《快報》同年刊登的一個標題是:「埃里蒂斯-這是誰啊?」

  法國《世界報》卻唱反調:「本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應該和去年給艾薩克.巴甚維斯.辛格頒獎的情況一樣去看,是為廣大公眾揭示一位重要但不為人知的作家。要是給一個國際暢銷的作家頒獎,由此闖入一個本來就敞開的大門,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一九八一年獲獎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Canetti)和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Lagerlof)之前也是寂寂無名的。

  《星期日泰晤士報》有關卡內蒂的文章裡,用了這樣的標題:「看不見的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的新功能在其文章結尾的話裡也可謂一語中的:「……這要歸功於瑞典學院。卡內蒂在比較長的時間裡將不再是我們文學世界裡的無名先生了。」

  埃斯普馬克總結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諾貝爾文學獎的地平線就在全球範圍擴大了,而且後來還更加擴展,這自然意味着經常有對於較多公眾來說不知名的偉大作家,現在放到了聚光燈下,比如說沃萊.索因卡(WoleSoyinka)、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Mahfouz)、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Walcott)、大江健三郎、高行健、奧罕.帕穆克(FeritOrhanPamuk)和莫言。」

  此後,瑞典學院的評選標準,離不開兩個準則:

  一、具開拓性的作家;

  二、不為人知的大師。

  因為上述的新準則,過去一直被「不太看見的女作家」,開始受到注視。

  過去獲獎的只有美國的賽珍珠(PearlSydenstrickerBuck)的罕見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之十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