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歐洲旅遊,比較深刻的印象,是街上都是年輕父母帶着孩子玩,基本見不着老人帶孩子。
往往車裡推着一個,手裡領着一個,後邊還跟着一個,真是拖兒帶女,其樂融融。周末的公園裡,孩子們在草地、樹林中盡情玩耍,年輕父母們也參與其中,公園中歡聲笑語,生機勃勃,一派天倫之樂!我不禁嘆:只有年輕人最適合帶孩子,只有父母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反觀中國,卻基本都是老人在帶孫輩。無論城鄉,年輕人多把孩子丟給老人。經常見到的景象是,老兩口一位推着嬰兒車或抱着孩子,一人提着一大袋子菜。老人佝僂着腰,穿一身地攤級舊衣裳,滿臉皺紋透着疲憊。那天上樓,見住六樓的老兩口帶着小孫子剛從外回來,有關節炎的奶奶艱難地扶着樓梯上樓,爺爺提着沉重的菜籃子,領着小孫子跟在後邊。正要上樓,小孫子撒嬌地蹲在樓梯下不動,伸出小手喊:「爺爺抱!爺爺抱!」老爺子為難地說:「爺爺真的抱不動了!」他們看了兩年孩子,都累出一身的病。
獨生子女的父母多半都是晚婚晚育,得孫子時,不少人已經60歲上下,甚至近70歲。這些當代的中國爺爺奶奶們,年輕時趕上沒完沒了的運動,還趕上了上山下鄉。美好青春年華大半虛度,除了落下一身病痛外,其他收穫很少。老了本應該歇歇,可又得扛起養育第三代的重任!
雖然也喜愛孫輩,可如果讓老人捫心自問: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我敢說,90%的老人心裡都不願意。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悠閒自在的晚年,是想讓那把老骨頭在最後享一點點福。可惜兒女為生存疲於奔命,拚搏於職場上,根本顧不了自己的後代。中國農村有幾千萬留守兒童,城市中的留守兒童也不少,長時間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多的是。我的外孫3歲之前都放在奶奶或者姥姥家。剛會說話,就天天嚷着:「想媽媽,找媽媽!」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祖輩對孫輩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愛。後來終於上了託兒所,外孫和父母團聚,兩邊老人也才輕鬆了。
看小區左鄰右舍住着的,幾乎全是從外地來北京看孫輩的老人。他們背井離鄉,為兒孫犧牲了晚年的清閒。人人盼着早日回家安度晚年。鄰家一對老夫妻本來看大了一個孫子,眼看着快要「解放」的爺爺奶奶,開始策劃自己「再退休」後的旅遊計劃。可是開放二胎了,突然得到兒女通知:要再生一個!老兩口頓時如五雷轟頂,茫然無措。不管?不是違背親情至上的人倫嗎?再說也心痛兒孫呀!無奈,老夫妻還得心甘情願地做起苦工。
有些老人不甘心放棄自己。最近一位熟人的女兒懷了孩子,提出讓父母照顧,那對夫妻乾脆地拒絕了。理由一,是身體不佳;理由二,是還有自己的事業。為此女兒很傷心,覺得父母怎麼變自私了?小時候父母對她可是百依百順,要星星不給月亮呀!嬌生慣養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多數認為父母應該永遠把他們當成小皇帝,自己成人之後,父母還得繼續奉獻,直到徹底榨乾的那一天,這樣才算合格的慈愛父母。
早年我的母親和婆婆拒絕帶我的孩子,很是讓我傷心了一陣,從此便對老人心存隔閡。直到我自己也有了第三代,才明白當年母親不想帶第三代的苦衷。父母養大了兒女,是有權利休息的,沒有再看第三代的責任。養育兒女,應該是年輕人的責任,為何推到老人身上呢?可惜,中國年輕人也是無奈,要孩子還是要工作,只能取其一,讓社會逼的。
中國當代的人倫觀念,看來傳統有親情,可我看來,卻不如西方觀念更合乎人性。西方年輕人結婚之後,就成立小家庭與父母分開過活,生了孩子女人就辭職在家當專職母親,獨立培育自己的子女。老人退休之後,正是人生最好的黃金時期。身體尚可,經濟上沒有壓力,完全可以開始過一種更愜意的新生活,可以重新學習,旅遊、交友、繪畫、歌唱,在各個領域探索新的開拓,絕非只有居家看孫子、發揮餘熱的一條路。相比為看孫輩熬得人憔悴的中國老人,西方老人的晚年更合乎人性。
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犧牲,在中國被當成傳統美德。有為看孫輩犧牲的,也有為看護老人犧牲的。不少兒女在父母身邊一侍候就是幾十年,犧牲了事業、家庭與健康,才能說得上孝順。小區裡有一對年近70歲的夫妻,因為患有各種疾病,走路都需要互相攙扶,可他們日復一日,要輪流去侍候各自年邁的父母。乘公交轉地鐵到了父母家,就要買菜、做飯、上醫院、去拿藥、陪打牌、洗洗涮涮,一幹就是一天。乘公交車回到家裡,已累得只想躺下。偏雙方老人都脾氣暴躁,對他們呼來喝去,稍做得不好,就要臭罵一頓,罵他們不孝順!年近90歲的老人,脾氣怪點兒也沒有什麼,可兒女們忍受了半輩子,就不僅是難能可貴,而是可悲了。老夫妻曾跟老人提出:還是去養老院吧!可是老人們說:「要是送養老院,我們就上吊!」嚇得他們不敢再提。
前段時間,在小區碰到那對老夫妻,老大姐告訴我,現在兒媳婦要生孫子,要求他們夫妻擔起照顧孫子重任,言談之中並無得孫的快樂,而是一臉的焦慮,她說:「老的小的都得管,我們實在是力不從心!」望着她疲憊衰老的臉容,我真的無語了。我自己何嘗沒有同時挑過那兩副擔子呢?只是從小吃苦,把吃苦當成生活本身罷了。
中國人的「親情債」,為何如此沉重?一是因傳統社會倫理觀的影響;二是社會沒有一套養老育小的福利機制。在很多發達國家,女性生孩子有國家補貼,能安安心心回家養育兒女,不用讓父母來當義工。老人呢?國家以納稅人的錢,設有條件不錯的養老機構,讓老人能靠機構服務安享晚年。國家從機制層面解決了公民養小養老的大難題,就讓公民的生活有了質量保證。我幾個移居美國的同學,年邁的父母都在養老機構中頤養天年,而他們的兒女,也都是自己看孩子,並不用他們來代勞。
反思中國傳統倫理,有些已落後於時代,需要新思維來更新,更需要社會制度層面設計來支持。家庭成員都是獨立個體,持有珍貴的私人空間權。只有更多公民擁有美好人生,國家才能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