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種免費的觀光團,自由組合,由哈佛的學生當義工導遊;那也是一種誰都可以參加,誰都樂意參加的活動。它不像自由行背包客那樣憑地圖引路,也不像正規旅行團那樣忙着踩點。義工帶你走過「進來獲取知識」、「出去服務社會」的哈佛門,走向那個有約翰.哈佛銅像的古老院子,去看看銅像、看看步伐匆匆的哈佛教師和學生、逗逗草坪上快快樂樂的松鼠。如此這般,把你融入哈佛,想一想,應該很愉快!
打工和做義工,是美國學生慣常的課餘活動。打工,通過勞動獲取報酬,體驗賺錢的辛苦,享受勞動成果;做義工,沒有報酬,卻服務人類,樹立人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哈佛學生當導遊,是他們做義工的形式之一。
這些義工的特點是,穿着哈佛T恤,面向遊客,退着身子走路,有的還戴着草帽,看似旅行中的牛仔。他們憑熱情而為之,為遊客講解哈佛歷史,介紹校長和科學家們的事跡,詼諧而幽默的講解,常常把遊客帶入遙遠的遐想,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這種觀光團的特點是不像美洲團,也不像亞洲團、歐洲團、非洲團,裏面什麼人種都可能有,不同的膚色,說不同的語言,來自五湖四海。
哈佛的門一年四季常開着,沒有門衛把守,無需出示證件,也沒有正門或偏門之說,更沒有寫着「哈佛大學」的字樣,你不知不覺就進去了,又出來了。香港的大學亦如此,與國際接軌,保持自由進出的風格,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隨時可見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學子。說到這裏我想起內地的大學門都氣勢浩大,終年有穿制服的人守着,有鐵馬攔着,都不明白他們守什麼攔什麼。甚至有名校還收取門票,以限制遊人參觀校園。大學,難道不是一個海納百川、傳授知識的地方嗎?
在哈佛銅像前,義工介紹哈佛先生,介紹他當年捐出財產的一半約七百八十英鎊,和所有的圖書約四百本的故事。為了紀念他,學校改校名為「哈佛學院」,即現在的哈佛大學。今天,哈佛雕像已成為哈佛人的精神象徵:奮進、自信、博大。在銅像前,義工請遊客摸摸哈佛的腳。不知道是真還是假,據說,摸了哈佛的腳,學業步步高升。聽他這麼一說,遊客們都不妨摸摸,沾沾靈氣。遊客們很有興趣與導遊交流,也渴望與匆匆而過的學生說說話。他們會彬彬有禮地問「請幫我照一張相,好嗎?」以此為契機開始提問題:「同學,請問你讀幾年級了?」「請問你是哪個專業的?」「你來自哪個國家?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你們的學業非常繁重嗎?」
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接應不暇。哈佛學生普遍謙虛隨和,樂意回答問題,回答完畢,送上一句「祝你玩得開心」或「謝謝你喜歡哈佛」。看着氣質高雅的學生,望着高台上的哈佛銅像,摸着被摸得鋥亮的哈佛腳,遊客們或許在想「人類的精英啊!」「讓子孫們來實現我的夢想吧!」「我長大了也要上哈佛!」
這是一種超值的觀光活動!順便幫義工做個宣傳,關於哈佛校園免費遊,只需在電腦上滑動一下鼠標,輕輕點擊幾個字母,就詳情盡知。試一下!讓哈佛學生帶你在校園走走,必有體會,必有收穫。
(哈佛散記之十六,逢星期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