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抽煙,竟成風尚,康熙來了,亦難禁絕。 作者提供
近聞兩位朋友父親不幸患上肺癌,一吸煙一不吸煙。年前去世的也斯,一樣拒煙,卻得此疾去了;以前服務的一家報社,廣告部經理煙酒不沾,也得肺癌死了。由是我想,生死確有命,奈何!
以往報人,幾無一不抽煙,是否可增靈感,不知;但可解壓,卻有效力。編輯部上空,每見煙霧瀰漫,如在仙境。閣下如不跟抽,可中二手煙毒。廣州一大學教授,煙不離口,吾等勸之在家勿吸,以保家人;孰料戒之不得,其妻竟得肺癌而先去,他卻活到八十餘。
日前整理剪報,翻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段小稿,赫是本人所寫也,署名蝸牛,題《反吸煙.大旗手》,讀之心悅。此位「大旗手」是誰?清朝的康熙大帝是也。洋煙傳來中土,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最為厲害,「男婦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管」,是煙管,當年料仍無紙捲;「囊」,是儲煙絲之袋。流風傳至康熙,竟深惡痛絕,聞煙味而掩鼻。時有大臣陳世倌、史貽直酷嗜,不能釋手,「聖祖南巡,駐驆德州(美國州名),聞二公之嗜也,賜以水晶煙管,一呼吸之,火星直噴唇際,二公懼而不敢食。」康熙在帝皇之中,算仁慈了,換了他個,不抄家毀煙者幾希。
康熙還頒旨:「朕生平不好酒,亦能飲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惡是用煙,諸臣在圍場中,終日侍朕,曾用煙否?每見諸臣私在巡撫帳房中吃煙,真可厭惡!況煙為最耗氣之物,不惟朕不用,列聖俱不用也。」「最可惡是用煙」,帳房成了「毒氣室」,康熙只責「厭惡」,真大量。他擺明禁煙,希望諸臣多加克制,要學他「不用」。時人有詩紀其事:
「碧碗冰漿瀲灧開,肆筵先已戒深杯。
瑤池宴罷雲屏蔽,不許人間煙火來。」
惟此後清官不乏煙民,對煙具也甚為講究。幼時居鄉間,村人吸大水管,即是以粗竹製成,內放水,中破一洞插小管,置煙絲,點而抽之,水聲滾滾;抽罷,水一噴,將殘絲吐掉,再塞新絲。有錢者則置各式煙水壺,至為炫目架勢。
有友居於林間小屋,輒喜在戶外小桌看書寫稿,無他,喜吸煙耳;其有詩云:
「妻管嚴兮煙難抽,躲在小林把句求。
下筆如流煙裊裊,可憐枝頭鳥哀啾。」
友尚「憐香惜玉」,若如那教授,妻成那「枝頭鳥」矣。回筆一寫當年服務那家報社,老闆投資失利,欠下巨債;竟求之占卜,以解困境;相士教以入門擺貔貅陣,於是吾等上下班,俱經此陣。不僅此也,還教於樓梯轉角處,放置一桶清水,編輯記者奇,但亦不求甚解,有糧出就萬事大吉矣。當年編輯部已禁煙,有些外籍漢偷閒在梯間抽一抽,鬆一鬆,抽罷把煙蒂一丟,就丟進水桶裡;甚至比賽賭錢,掉不進就輸。華漢亦不甘後人,齊往後樓梯偷懶,狂吸一番、狂賭一番,以至水桶盡見煙屁股漂浮。
大老闆難關終過不了,賣盤收場。有論者笑言,死因為水桶被煙蒂破了陣。由此可見煙之遺害,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