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歷史與空間:盛夏說扇

時間:2016-08-02 09:29:52來源:大公網

  ■在知識階層中,紙扇就比羽毛扇來得普及。網上圖片

  宋志堅

  有文章稱,最早的扇子是用鳥的羽毛做成的,被稱作「羽扇」。我原先也曾這樣想過,依據則是「扇」字之中包含着一個羽毛的「羽」字,但很快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因為能夠造字的大致都屬於知識階層,羽毛扇就是他們用的。諸葛亮搖羽毛扇很適合他的身份,周瑜也與「羽扇綸巾」一起傳世,若讓魯智深或李逵去搖羽毛扇,無論如何也是不過癮的。

  上了年紀的莊稼人大多愛用芭蕉扇,尤其是男人,炎夏時節,坐在屋簷之下,搖着芭蕉扇十分得體。芭蕉扇製作簡單而且實用,它的歷史至少比羽毛扇來得長,只是因為商品流通的局限,長期隅於芭蕉的產地,並且多為村夫野老所用,才沒有進入「扇」字發明者的視野。有關辭書則另有其說。綜合起來共有三條,其一,古時的扇,指的是門扉,故上半部為「戶」,下半部為「羽」,此「羽」指的不是羽毛,而是鳥的雙翼,門扉常是對稱的,就像鳥的雙翼,故這對稱的兩頭門又稱為「兩扇門」;其二,鳥的雙翼上下抖動習習生風,「扇」字含「羽」,也有這層意思。其三,《說文》稱:「箑,扇也。」也就是說,「扇」字早先寫作「箑」,直到漢代,還有「箑」與「扇」並稱的,揚雄《方言》曰:「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據地下發掘的文物考證,中國五千年前就有扇子出現,那時的扇子是竹子做的,呈「刀」字形,不知「扇」之為「箑」,是否與此有關?

  羽毛扇早已成了古裝戲中孔明們的專利,現當代恐怕就很少有人用羽毛扇消暑去熱,至少我是沒有見過的。「刀」字形的竹扇,我也無緣結識。倒是村姑村嫂們用麥稈編織扇子,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在我們那邊,編織扇子,幾乎與納鞋底結絨線一樣是少女少婦必備的手藝,麥稈是經過梳理的,編織扇子的方式類似於編織辮子,只是編織的時候就編出了弧度,編到一米多長便能縫成圓形的扇子。細心的村姑村嫂還會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刺繡一個圖案,或是鴛鴦,或是仙鶴,綴在扇子正中,成為扇子的一個同心圓,這就叫「絲帖」。扇子柄是用竹片雕刻出來的,做工很精細也很講究,但那往往是心靈手巧的小伙子的傑作,與「絲帖」相配,可謂是珠連璧合。扇子柄上再綴上一綹彩色的絲縧,就更像一件工藝品。這種扇子在店舖裡是買不到的,但它很可能曾是鄉村之中青年男女間傳情定情的信物。這是童年時期就已儲存在我記憶中的陳年往事了,如今倘若還有此類製作,或許也得作為「非物遺產」保護的了。

  有閒情逸致去編織扇子刺繡絲帖的只是少女少婦,於是雜貨舖中也常有扇子出售,蒲扇、紙扇、芭蕉扇都有,倒是罕見出售羽扇的,因為使用的人極少。紙扇的出現當然是在紙的發明之後,其歷史雖然沒有羽扇之長,卻也不會太短,紹興有一處古蹟叫題扇橋,相傳是書聖王羲之為一賣扇老婦題字的地方。王羲之的字想必是題在紙扇上的,決不會題在羽毛扇芭蕉扇蒲扇以及麥稈編織的扇子上。幾何學中的扇形,說的也是紙扇而不是別的什麼扇子。至於在戲曲中,紙扇早就成了各種才子的必備之物,沒有紙扇幾乎就出不了戲,各種扇子功也就成了一代一代戲曲名家的絕活。大概由於這種種影響,在知識階層中,紙扇就比羽毛扇來得普及。就在我讀書的年頭,莘莘學子用的大致都是紙扇,即使寒酸到用一毛七分錢買的紙扇當中裂開了用漿糊糊着還在用,自己仍覺得風度翩翩風流倜儻,不知這是什麼心理積澱。紙扇的製作,在紹興相當普及,或許與王羲之題扇的故事有些關聯,一個名人故事帶出一個產業的事並非絕無僅有,何況江南多有名士,可以摺疊的紙扇也與他們的風流才情正相脗合。我在柯橋中學讀書的時候,就見過有製作紙扇的作坊,見過專門為紙面作畫的民間藝人,見過那時坐落於柯橋的紹興王星記扇廠。對於王星記扇廠的大名,那個時候,僅是「知道」而已。不久前才從有關資料獲悉,王星記扇廠的創始人王星齋(1850-1909年),祖籍紹興,前身即是王星齋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建的王星記扇莊。杭州也有王星記扇廠,相關資料表明此廠同樣創建於1875年,產品差不多,有掛扇、工藝扇、檀香扇、香木扇、黑紙扇、白紙扇、沖花扇、絹扇等類,應是同根同宗,其影響曾遍及全球七八十個國家與地區,現在都是「非物遺產」項目,複雜的製作工藝與日益萎縮的銷售市場,使其難以為繼。

  用手扇扇子確是瀟灑不到那裡去的,無論是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扇子,還是一手拿着筆桿一手拿着扇子,都是一種累贅。何況,有的場合還不能拿扇子。小時候就最怕夏天剃頭,大熱天還要圍上一塊白布,汗珠從裡面滲出來,碎髮從外面刺進去,那滋味實在夠嗆。後來在一家剃頭店看到一個自製的吊扇--把一塊大紙片懸在上面,用一條繩子穿過幾個滑輪由一個人來回牽動,其實這不是他們的創造,漢代就有這種懸掛在室中、用繩子牽蕩取風的設置,大概一直在民間傳承沒有絕跡--很受啟發,回家後即如法炮製,想在飯桌上也用上這樣的吊扇,卻被我父親阻止了。想想也是,飯桌上的樓板有縫隙,吊扇一牽動,灰塵像胡椒粉一樣地散落在飯桌上,這就在尷尬之中又多了一層尷尬。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隨着電風扇以及空調相繼在民間普及,才使人們逐步擺脫了炎夏時節的種種苦惱。如今,每家每戶都還備有扇子,停電時就會被人們從哪一個角落裡找出來重新發揮它的作用。而且,電風扇和空調只能安裝在室內,這就注定扇子還會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今年初夏福州早熱,微信圈中有人仿毛澤東之《沁園春.雪》戲作《沁園春.熱》,頭幾句便是「有福之州,千里清蒸,萬里紅燒」,其中還有「屋內桑拿,汗水洗澡,躺下就是鐵板烤」以及「一代天驕,海歸博士,仰天直呼受不了」,想必是碰上了突然停電的「外地學子」與「海歸博士」的切身感受,真想提議此類「天驕」,倘若重拾羽扇紙扇,照樣風流倜儻;即使效仿當年「福州依伯」手搖蒲扇芭蕉,也別有一番自在逍遙。然而,就總的趨勢而論,各種各樣的扇子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它們以後的基本職能,恐怕就是充當道具或工藝品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