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鋼琴之王」李斯特的「遺產」\王加

時間:2016-08-02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匈牙利狂想曲——『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浪漫主義」特展由即日起至八月二十八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作者供圖

  一八八六年七月三十一日,享譽世界的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被柏遼茲譽為「鋼琴之王」的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在德國拜羅伊特女兒的家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在同年米哈伊.蒙卡奇為他創作的去世前最後一幅油畫肖像「一八八六年的李斯特」中,儘管已年過古稀並「淡出江湖」數十載,你仍可隱約感受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那叱吒風雲的「鋼琴之王」所殘存的氣場與威嚴。然而,在另一張他去世前四個月留下的黑白照片中,那些曾經的輝煌與榮耀,被臉上寫滿的慈祥與淡然所覆蓋,若是不熟悉他的,甚至會認為這就是一位普通的虔誠神父暮年蒼老時的模樣。

  一百三十年過去了,弗朗茨.李斯特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一八一一年,當他在匈牙利王國的波多爾揚小鎮(現奧地利境內小鎮萊丁)呱呱墜地之時,「樂聖」貝多芬正在創作他的第八交響曲;他的恩師之一、安東尼奧.薩列里還在教授他的同門師兄、剛滿十四歲的舒伯特;他未來的好友蕭邦年僅一歲……毫無疑問,小李斯特誕生的十九世紀初期是西方古典音樂大師輩出的黃金年代。得益於父親亞當.李斯特本人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受聘於埃斯特哈奇家族的王子尼古拉斯二世所建立起來的音樂圈人脈(亞當.李斯特與貝多芬,胡梅爾和海頓相識),讓本就天賦異稟的小李斯特擁有了得天獨厚的音樂發展條件。在九歲便登台表演之後,父親深知已無法親授才華橫溢的兒子,便帶他前往維也納求學深造。在李斯特的兩位授業恩師當中,車爾尼是貝多芬最喜愛的學生,也是當時維也納最好的音樂教師;薩列里更不必說,曾與莫扎特不分伯仲的他不僅教出了舒伯特,甚至連貝多芬都向他討教。如此羨煞旁人的師承給小李斯特無論在鋼琴演奏上還是音樂理論及作曲上都奠定了異常堅實的基礎。在繼承了貝多芬這一脈絡的音樂技法與理念之後,李斯特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一脈相傳的傳承精神。李斯特本人在出師之後所選擇的藝術之路確實值得那些當下試圖脫離傳統,一心求變的當代作曲家和音樂家們深思。

  受益於師承,一生秉持着「天才賦予責任」的李斯特在其一生當中始終在音樂教育方面不遺餘力地做着自己的貢獻。自巴黎功成名就之後,他便開始熱心幫助同仁:提攜好友蕭邦融入巴黎上流社會;改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為其大力宣傳;對瓦格納的革新精神更是鼎力支持,甚至親自指揮瓦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的首演。而從一八四八年定居魏瑪開始,除了日常的作曲和演奏之外,李斯特將大量的經歷放在發展音樂教育和提攜後輩上。在此期間,歐洲大量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都曾受到過李斯特的指點與幫助。他對弟子馮.彪羅悉心指導、更是在旅途中都將陶西格帶在身邊。一八七五年,匈牙利皇家音樂學院(後於一九二五年更名為李斯特音樂學院)在李斯特位於布達佩斯的公寓中(現為李斯特故居博物館)正式成立,李斯特親自擔任校長。

  在音樂教學方面,李斯特善於將音樂的詮釋與軼事、隱喻和玩笑相結合,很少提供演奏技術和技巧上的建議,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把你們的髒衣服留在家自己洗。」在授課當中,他也盡量避免學生們成為他的複製品,他更願意看到每一位學生保持自己獨立的藝術個性。他為學生們免費授課分文不取,因為「身為一個藝術家,你不可能在藝術的聖壇上獲得一百萬馬克而不付出一些犧牲」。在自己輝煌的「鋼琴之王」演奏生涯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之後,「桃李滿天下」成為了「鋼琴之王」晚年在實現個人藝術成就之後的又一大豐功偉績。

  在奠定其個人豐碑的音樂層面,弗朗茨.李斯特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和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音樂風格方面,他不僅將浪漫主義精神發揮到極致,還首創交響詩體裁,並將民族音樂融入到曲目中,為日後的民族樂派開創先河;在鋼琴演奏方面,為了更加適應十九世紀初期鋼琴這門樂器的日趨發展,李斯特通過日以繼夜的苦練和改編大量已故大師的曲目,使得鋼琴在能夠呈現交響樂般豐富音色的同時真正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樂器。他本人超凡的演奏技巧為鋼琴技術的演變和成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他譜寫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則為鋼琴演奏技巧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至今仍是所有鋼琴家必須攀登的高峰。在現場演奏方面,「鋼琴之王」本人的諸多獨創甚至改變了當時古典音樂界約定俗成的傳統。比如,我們如今的獨奏會(英語「Recital」)一詞便是由李斯特所發明,是記憶力超凡的他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並極力倡導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演奏方式,也是他將原來背朝觀眾彈奏鋼琴的習慣改為側面,使得演奏家更便於與台下的觀眾溝通交流……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今天坐在音樂廳中欣賞鋼琴獨奏會,是完全按照「李斯特法律」在聆聽。時至今日,當我們在李斯特去世一百三十年後回首他的藝術歷程,最毋庸置疑的一點便是,若沒有李斯特的出現以及他對音樂教育嘔心瀝血的無私付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西方古典音樂史將被徹底改寫。

  在三十五歲風華正茂,處於演奏生涯巔峰期的李斯特毅然決然地告別這個成就他畢生名望的舞台,從此在魏瑪隱居潛心作曲並皈依宗教成為「李斯特神父」。這看似不可思議的決定背後,蘊藏着「鋼琴之王」對藝術及人生追求的思考。拋開一八四八年歐洲革命導致戰亂頻發,以及卡洛琳.馮.賽恩.維特根絲坦公主對他的勸說等客觀因素不談,李斯特顯然意識到了旅途勞頓的全歐巡演讓他身心俱疲,以至於已經偏離了他所期望的人生軌道。「你無法想像我是怎麼生活的……有時我會覺得頭和心臟都像撕裂了一樣。」自一八三九年開始,李斯特正式開啟了他長達八年的歐洲巡演。考慮到當時沒有飛機、火車甚至汽車,僅靠馬車遊走於歐洲大陸,李斯特的巡演足跡是令人咋舌的。從某種意義來說,李斯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歐洲人」。因為他在巡演過程中幾乎去到了歐洲的每一個國家,最遠甚至到達直布羅陀和伊斯坦布爾。一八四一年十二月底至一八四二年三月初在柏林的連續二十一場演奏會是他歐洲巡演的巔峰期,真正的「李斯特狂」也由此誕生。但這些表面光鮮的熱捧、鮮花、如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卻未能給予李斯特內心真正的滿足與寧靜,他並沒有在紙醉金迷中迷失自我。

  如果李斯特沒有在鼎盛時期離開屬於他的舞台,如果他沒有在後半生改編並譜寫了大量的作品,今日的「鋼琴之王」或許就像曾經與他不分伯仲,同台鬥琴的塔爾伯格一樣被世人所遺忘了。然而,李斯特在閱盡浮華之後執意急流勇退,選擇了一條心之所向的孤獨之路。「隱居」魏瑪近二十載潛心作曲、投身音樂教育以及晚年開創音樂學院並重整宗教音樂,甚至在羅馬常駐修道院內尋求寧靜……這是睿智的李斯特所作出的人生選擇,也是一位藝術巨匠後半生的內心獨白。對後世而言,則是我們的福氣,因為他在一位鋼琴家的黃金年齡「淡出江湖」,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妙的旋律和生活當中的精神食糧。光有絕佳的天賦或許可以讓你獲得成功,但李斯特向我們完美地詮釋了成就不朽,則更多需要在天賦之外的勤奮、勇於探索與創新的決心,以及身為一位藝術家對他的祖國和整個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