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象徵權利與地位的帽子

時間:2016-08-02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法國王后Marie Antoinette的裝束,當時只有身份顯赫的貴族才有戴帽的權利\資料圖片

  據說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古埃及法老頭上所戴的裝飾品,以及中國古書所記載的王冠或是頭飾等,都屬於帽子的開端,除了具階級象徵意義,也能防暑、防塵,還有用於戰鬥時防禦性保護頭部功能。

  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帽子在奴隸社會時期,象徵着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當時的帽子被稱為「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可以戴,其他平民百姓則沒有這等權利。

  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髮束起來,窮人則是披頭散髮或者用麻繩把頭髮束起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轉變,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樣式也經歷了許多改變,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意義也更加細化,持續到清朝結束,到了民國這種象徵意義才被取消。

  而在當時戴帽子的女人一般只有皇后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如「鳳冠」和「花冠」之類的。唐朝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和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而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習慣,是從清末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等開始。

  經過改造的現代社會帽子,不再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而是發展成為一種裝飾品或遮陽防熱的工具,而具創意的新潮帽飾更是時尚女性追求美的體現。「我希望能令不怎麼戴帽子的人,都能接受我做的帽子,提升整體造型感,從而得到自信。」Jay強調,帽飾最重要的是total look,而這種整體視覺效果,需要戴帽人與帽子從內而外的「投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