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ay說,每做一頂帽子,就像談一次戀愛\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古今中外,如中國各朝各代的冠,西方法國王后Marie Antoinette的裝束,到現代不同的時裝文化,帽子作為僅次於服裝的配飾,除了防寒遮陽的實用功能,對於現代人來說,帽子能夠更完整地表現自我,而對帽匠Jay來說,它更是個人形象的完整呈現。
擁有自家帽飾品牌Jaycow,Jay在香港被稱為是造帽界的「拓荒者」,她用十多年的造帽經歷,成就了無數人頭上的傳奇。Jay每造一頂帽,感覺就像談一次戀愛,讓她百感交集。在她看來,帽子就是頭上的一首詩,而她確實就是每一個愛帽人心中的「帽子詩人」。\大公報記者 周 怡
柴灣工廠大廈林立,Jaycow的第三間工作室就在其中一間近千平方呎的單位內。六年前,Jay從大坑遷址至此,開始了她造帽事業的第三部續集。工作室裏無一例外都是造帽的工具和模型,然而從大坑工作室拆下的欖閘、《江湖告急》的電影海報以及Ducati café racer古董鐵馬,似乎也在訴說Jay「出奇」的經歷。
機緣巧合的帽匠之路
造帽之前,Jay是一個在業內做得風生水起的形象設計師(Stylist)。接拍SK-Ⅱ、Fancl及Neutrogena等大型廣告和港產片,在Stylist事業上,Jay的發展可說是前途無量,「工作上我是勝任的,收入也可觀,但總是覺得欠了些什麼。」如今想起來,Jay相信那時候欠的就是現在造帽得到的那份自信、自我肯定以及滿足感。
半路出家,當時三十多歲的Jay,在二○○四年的時候,感覺工作和感情都到了樽頸位,於是決定讓自己放假。上網隨意搜索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英國London College Fashion(LCF)的短期造帽班,雖然是放假她也不想太無聊,所以決定學習一下新東西。短短七天的課程帶給Jay許多快樂和驚喜,覺得做帽子很有型,但沒有讓她馬上決定轉行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我不是一個擅長思考的人,從形象設計到帽匠的轉變,是在毫無計劃的情況下,漸漸走過來的。」其實早年在加拿大留學期間,Jay就喜歡逛Kensington Market的vintage店,尤其喜歡看帽飾,但從英國的短期課程開始,Jay才漸漸與帽子真正結緣,成就如今的故事。
Jay感慨,這十多年來造就的每一個帽子,都如同一段情感經歷,但說到最大的收穫,還是在造帽路上收穫的良師益友。
在英國LCF造帽班,Jay結識了英國資深帽匠Rose Cory,讓她感到慶幸的是,自己竟然成為了Rose的首個香港學生。被稱為帽界傳奇的Rose,十六歲開始跟師傅做學徒,近半個世紀的帽匠生涯,活像一本造帽百科全書,更掌握最傳統的造帽技藝,是英國王室的御用帽匠。Jay每天要搭幾程車才能來到遠離市區的課室,而Rose帶給她的啟發也是日後她堅定走上帽匠職業的基礎。
香港造帽沙漠的綠洲
另一位英國帽匠Stephen Jones,則讓Jay感覺像初次見男友一樣緊張又激動。「從我造帽開始之初,便久仰他大名了。」而第一次見到他的作品,也讓Jay印象深刻。一個黑色膠波和一把黑色梳子黏在一起,沒有什麼華麗的包裝和精巧的技藝,十分簡單。這樣的創意,讓Jay發掘帽飾的無窮魅力。「喜歡他的那種黑色幽默,不需要天花龍鳳的裝飾,帶給大家新鮮有趣的創意之作。」Jay帶着滿是崇拜的神情和語氣說:「他就是鬼才。」
而另一位帽匠,是曾跟隨Stephen Jones學藝的Philip Treacy,「他的特點是手工精緻,將帽匠的傳統手藝發揮得淋漓盡致。」但Jay每次被記者問及最欣賞的帽匠,始終還是Stephen Jones。「他每次都有創新好玩的作品,看得我會心微笑。」
Jay續說,Stephen Jones創作的帽,神髓更勝於技巧。「雖然我還未達到這個境界,但他給我的提點和鼓勵,讓我更明確了自己的方向。」
除了良師,Jay不乏益友。二○○六年,Jay將收藏已久的一隻烏鴉模型,用作一頂紳士帽上的裝飾,成為陳奕迅「Get a Life」演唱會最經典的帽飾。而此後「Dou」個人演唱會,Jay為陳奕迅再造Mohawk羽毛帽飾。Jay表示,造帽的時候,會聽Eason的音樂營造一些氣氛,聽他的歌會記起不同階段的自己。
完全沒有計劃的求學路,讓Jay成為香港造帽沙漠中的一個綠洲,雖然當時只有一個人在做這件事,但近年開班教學見到很多人對造帽有興趣,她也感到很欣慰。開班授課對Jay來說是邊教邊學的過程,她希望在傳授造帽技巧的同時,分享戴帽概念、帽子文化等內容,「相信有慧根的人,自然會受啟發。」
《帽子.作家》一書中,還有Jay從她形象設計師到帽匠一路的歷程,有叛逆,有另類,有復古,有願景。縱然她即將帶着對帽子的浪漫情懷離開香港前往外國繼續進修,卻也無法磨滅大家對她續寫帽子詩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