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黃河與長江流域 青銅對話

時間:2016-08-02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大禾人面紋方鼎'

  大公報記者 向 芸 文/圖

  為紀念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發現發掘三十周年,「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正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館舉行。這是全國首次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青銅文明聚集在一起的「專題對話」展。本次展覽萃集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一百三十五件,八成為一級文物。

  八成展品為一級文物

  展覽分為三部分,殷商青銅文明部分主要展示河南殷墟遺址出土的以酒器、食器為核心的青銅禮器,輔以部分玉器及陶器。商文化之南傳部分主要展示長江中游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和湖南寧鄉青銅器群中的代表器物,介紹南方青銅器的特色。古蜀青銅文明部分則主要展出長江上游古蜀文化充滿神巫色彩的青銅人、青銅鳥等器物。

  其中,包括武丁婦好墓出土的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大禾人面紋方鼎,與四羊方尊齊名的、最大的銅尊—犧首獸面紋銅尊,迄今為止全國最重、有「中國鐃王」之稱的象紋大銅鐃以及岳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犧首獸面魚紋罍、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精品銅斝、金沙遺址古蜀象牙等一批「國寶級」器物。

  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劉森淼說,此次帶來的「鎮館之寶」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夔龍頭和腹身均是由大小不一的綠松石片鋪底,其上由金片裝飾夔龍的目、角或眉、牙。「這是首次在盤龍城發現的金器,也是國內發現最早的金玉鑲嵌合飾藝術品。此前在博物館只有圖片展出,這次是首次公開對外展出實物,非常難得。」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出的青銅器中,湖南省博物館帶來的犧首獸面紋銅尊是同類銅尊中最高大的一件,與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銅時代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與科技水平。而此尊與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銅尊非常相似。同時,岳陽博物館的犧首獸面魚紋罍,無論造型、紋飾皆與三星堆二號器物坑中的一隻罍高度相似。這些都顯示出三星堆銅容器與長江中游的密切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青銅對話展學術顧問唐際根認為,隨着中原青銅冶鑄技術的南下,長江流域居民在接納技術的同時,將青銅這一物質載體與本土文化、精神信仰、生活傳統和審美趣味相結合,融合創新並反哺中原文化時,使中國歷史整體步入了新的勃興期。「這次展覽首次將黃河青銅文明與長江青銅文明匯集在一起,體現了技術、資源、接納、融會、反哺,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的時代特徵。」

  3D模型讓文物動起來

  唐際根表示,舉辦此次對話展既是紀念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發現發掘三十周年,也藉此為長江流域青銅文化遺址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鼓與呼」,「這是中國首次在這麼大的格局舉辦青銅文明展,三星堆博物館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研究員表示,通過對三大區域文化面貌和特色青銅器物的展示,讓觀眾了解三千多年前商代不同區域之間的內在文化關係,簡要勾勒商代晚期黃河與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的格局和概貌。

  青銅展為使展覽更加智慧化、觀眾體驗更加趣味化,三星堆博物館與相關技術企業合作,為線上訪客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觀展體驗與遊戲互動,在線下則主要側重於數字導覽。同時,通過3D模型可以在手機端更直觀地展示全貌,讓靜止的文物動起來,並結合展覽主題,設計開發了「穿越殷商」、「占卜」、「文物拼圖」等三款遊客互動小遊戲。三星堆博物館還會運用VR、AR技術,在遺址歷史場景還原、「Po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