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懷崇敬之心遊韓文公祠/小 可

時間:2016-07-31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韓公別趙子雕像/小可攝

  近日訪潮州韓文公祠,三個景點可堪記取,一是韓山師範學院,二是韓公別趙子雕像,三是橡木園。

  小可到達位於筆架山麓韓文公祠南側的韓山師範學院,但見校門不大,似是側門,鐵閘門縫開處,內裏樸素異常,讓人產生好感。有韓文公之稱的韓愈,潮州人為紀念他而建立的韓山師範學院,以「勤教力學,為人師表」宗旨育人。想起韓愈這位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學問淵博,不由得對學院肅然起敬。學院創立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其時名叫惠潮嘉師範學堂,前身可追溯至北宋元祐五年。凸顯「人文教育與應用教育並重,本土化與國際化兼顧」的辦學特色的韓山師範學院,原來也面向港澳地區招生,作為港人的小可,更覺親切。

  韓文公祠位於潮州市城區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其形似筆架,遂名。相傳韓愈被貶往潮州當刺史時,常登此山。筆架山又名東山,更因韓愈而名叫韓山。

  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復遷於韓山現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保持最完好的紀念韓愈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面積一百三十四點六四畝,建築群多:韓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勝名家書法長廊、允元亭、侍郎閣、天水園、濺玉沁芳景觀、石雕壁畫通廊、韓愈勤政廉政展覽館、橡木園等。眾多景點中,小可對橡木園產生了興趣。橡木,山形木紋鮮明,在很多古式門窗花格製作中採用。橡木園乃潮州八景之一,相傳為韓愈親手所種的一棵橡木,人們起初不識其名,因由韓愈種植,順理成章被稱為韓木。「遇春則華,或紅或白」,南方橡木顏色偏紅,北方橡木偏淺紅、偏白。自宋以來,就流傳「橡木開花的繁稀,可預示當年潮州士子登第人數的多寡」。北宋哲宗紹聖四年,「橡樹花盛放,傾地賞之。未幾,捷報三人登第」。有史記載橡木最後一次開花是清乾隆甲子歲,《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調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清嘉慶年間,韓木枯死,後人感嘆於「只見韓祠,不見橡木」。二○一○年韓祠新闢橡木園,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於二○一一年把產自韓愈故鄉河南的三十棵百年老橡木移植到橡木園中,從此,韓祠橡木,風華再現。二○一四年年初,韓祠的主祠前種植了十四年的橡木,也首次開花。二○一一年從河南移植過來的橡木,也於二○一四年春天初現繁花。儘管登第事已成為歷史,韓祠橡木開花,潮州人仍然視為吉祥之兆。

  現今市場上橡木大致分為紅橡和白橡兩大類,但有趣的是,紅橡不紅、白橡不白。當年韓愈親手種植的橡木,宋禮部尚書王大寶曾在《韓木贊》對橡樹作此形容:「形如華蓋,遮蔽屋簷……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橡木花則作紅白相間,是另一番雅趣。

  韓祠內牌匾和碑刻甚多,大廳南側,有個碑刻,上有四個綠色篆刻大字,字形特殊,讀法歷來不一,後來有專家據《重訂六書通》一書,考定這四個大字為「傳道起文」。右邊寫有「巡視兩廣鹽課太常寺少卿加二級沙拜題,左邊寫有「康熙叄拾貳年拾貳月穀旦立」。

  小可出了祠堂南邊門,來到庭園天水園,但見兩尊老者文人雕像—韓公別趙子,兩米多高,一為韓愈,另一為韓愈友好、海陽進士、唐宋潮州八賢之一的趙德。韓愈讚賞趙德「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尊孔子,可以為師矣。」因而推薦趙德為潮州攝海陽縣尉。及後韓愈被調離潮州,與趙德恩義難捨,臨行依依惜別。韓愈被貶官潮州僅八個月,捐出這八個月的俸祿,鼓勵青少年進學堂讀書。此外,韓愈曾投入類似硫磺、石灰之類的東西往河中,把威脅百姓生命的鱷魚趕退。在潮短短八個月,雖難說有什麼特大貢獻,但他對農桑、水利及民俗文化作過深入研究,當年沒做完、沒有做的事,歷代潮州人和州官都在做,而且不少做得更好,這就是韓愈長遠的影響力。上述兩個雕像的神情氣概,似有說不完的話語、訴不盡的衷情,也反映了潮州人對韓愈不捨之情。

  韓祠建在韓山的半山腰,倚山臨水,環境清幽,內中「尊賢有祠」牌匾,是一九八七年由汕頭大學第一任校長許滌新所書。

  韓愈七歲讀書,十三歲能文,研究古訓,關心政治,卻屢試不第,及後當官,也一再被貶。五十二歲時,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韓愈上表反對,激怒皇帝,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潮州當刺史。韓文公被讚譽為「道濟天下之溺」、「功不在禹下」,千餘年來,一直是潮州文教的象徵,在不少潮州人心目中,他的地位甚至遠高於孔子。潮州之有祠堂,也始自韓祠。今天大家熟悉的「虛張聲勢」、「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等佳句均出自韓愈,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百世流芳,崇敬他的,豈止僅是潮州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