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聲綻放如百花各不同

時間:2016-07-30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小交響樂團和演戲家族「一屋寶貝音樂廳」演出後謝幕\香港小交樂團提供

  近一個月來聽了四場人聲「演出」音樂會,性質效果就如四個演出的不同場地般完全不同,恍如一次聲樂巡禮,讓人感受到現今香港的聲樂發展,頗有點兒百花綻放的勢頭,更難得的是,無論是專業、半專業,還是業餘,各場演出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周凡夫

  首先聽的是「Metro人聲樂團」的亞洲巡迴香港站音樂會「No Borders」(五月二十五日),選在以音響出色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Metro」是很典型的現世代的「無伴奏樂團」,但性質及人聲的美學根本卻與西方早期音樂的「a cappella」並不一樣,相同之處雖都沒有採用樂器,單以人聲來表演,但卻用人聲經過電聲擴音來「扮演」不同樂器,聽來便一如具有「樂器」伴奏一樣,與在教堂內的「清唱」效果完全不同。

  Metro四張口如一隊樂團

  當晚的演出和大會堂慣常的音樂會亦很不一樣,既無場刊,節目表亦沒有一張,音樂廳的舞台採用的是用作戲劇演出的鏡框式舞台,舞台上有幃幕,有燈光變化效果,四人亦全程採用咪來演唱,結合擴音來發揮人聲魅力是此類「無伴奏樂團」一大特色。就當晚的演出效果而言,這種擴音人聲確能將人聲的表現力作了更大的擴展。

  「Metro」四位歌手中,除了主音歌手男高音Sean和男中音歌手Eric,另一位男高音Kevin和男低音Michael都是「人聲敲擊」,Michael更是「口技了得」,通過不同手形及用「咪」的技巧,能發出各種各樣的敲擊樂器聲音、節奏聲音。其中將羅西尼原為管弦樂團所寫的《威廉退爾》序曲最後一段《凱歌》,也就是香港人熟悉的賽馬電視節目音樂,改用四張口來演出,代替整個樂團,確是神乎其技,讓人嘆止!

  「Metro」熱衷於亞洲音樂,在英語歌曲外,還加入香港台灣的歌曲,這次亞洲巡演以「無國界」為名,意亦在此。當晚便唱了Beyond的《光輝歲月》,和最後加唱的《海闊天空》,還有鄧麗君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現場所聽,國語歌可評八十五分,廣東歌則有七十五分,可屬優秀級了。

    《香.夭》人聲突破但太沉重

  「Metro」由四位來自美國的男聲組成,一九九八年成立,二○○五年移居香港,以香港作為基地發展,當晚音樂會散發出來的亦是一股正能量,一眾粉絲尤為看得開心,香港這個小島儘管吵吵鬧鬧,但「Metro」仍選擇以香港為家,信心毫不動搖。

  「一鋪清唱」與「Metro」同是現今的「無伴奏樂團」,用人聲代替伴奏樂器,不同的是,歌手共有十二位。同時,六月十九日下午三時在高山劇場新翼演出的《香.夭》,從標題到演出,都是無比沉重。八十分鐘的十六段分場(共五個樂章),在最後《花開》前的一段便是《安魂曲》。

  無論如何,有如廢墟般的舞台景觀,三個只有外衣撐起的假人,林立的咪架有如冰冷的鐵枝,整個演出都在暗黑的低調氣氛下進行,大量採用側光;各人的裝扮,有如活死人一樣,臉上、頭髮上、衣服上,都塗上了不少白漆,好些頭髮更結了髮髻,讓人處於一種低壓中,感覺並不舒暢。

  這個有如音樂劇場的製作,展示出合唱人聲前所未有,至為驚人的強大戲劇性表現力,將人聲拓展到一個新的境界。其中隱約帶有的戲劇性情節,如買牛雜的小女孩時空穿梭發覺過往的東西失去了,嫲嫲臨終前對孩子後人的叮嚀,但主要仍是人聲所展現的各種強烈色彩的聲效,充滿刺激性的衝擊力,確是一大突破。

  其實,細看場刊上刊登周耀輝所寫三首歌曲的詞《萬里花開》、《平安哥》,甚至是「主題曲」《安魂曲》,在悲觀中還是讓人帶有希望的。或許,《香.夭》中仍是回顧的多,向前望的少,期待伍卓賢和伍宇烈兩位一鋪清唱的主創人,下一個是望向明天的製作。

  《一屋寶貝》具戲劇感染力

  六月四日下午,在荃灣大會堂演出的「一屋寶貝音樂廳」,和《香.夭》一樣,都以十二位歌手為演出主力。這是香港小交響樂團與演戲家族合作的節目,前年首次推出錯過了,今回重演的效果便未能和首演時相比較了。

  演戲家族堪稱是香港原創音樂劇的旗艦劇團,《一屋寶貝》是二○○九年由高世章作曲,岑偉宗作詞的原創音樂劇,曾連續在三屆香港舞台劇獎中奪得六項獎項,這次葉詠詩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伴奏的音樂會版本,由留美香港女作曲家盧宜均編曲,和舞台劇版是兩個很不相同的演出形式,音樂劇以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形式來演出並不多見,當日所見,演出時觀眾席第一排座位拆掉,舞台得以向前延伸,使演唱的演員在樂隊前的演區得以增大,樂隊後面亦加上簡單的樹林背景設計,及供和音歌手演唱,演出過程中,再配合燈光變化,結合歌唱演員切合不同角色的服裝,增添演出的戲劇性色彩。

  整個演出長約一百零七分鐘,能一氣呵成將二十首歌曲不停地演完,在各歌者出入場的調度上見出花了不少心思去設計,加上樂隊配器上亦能增強對戲劇性的變化色彩,為布局出色的劇本加上了張弛鬆緊的節奏變化,對觀眾的凝聚力亦得以大大增加。

  當然,整個演出成敗的關鍵還在於音樂,特別是扮演十六位角色的十二位歌唱演員的歌唱水平。幸好作為主要的五位歌手,在聲線及形象的塑造上都很成功,很有說服力,最重要的是各人無論是歌唱的水平、感情的發揮,及節奏的掌握,都能結合劇中不同人物:父親、女兒、靈媒、鄰居好友、死黨,用音樂賦予各人鮮明的性格形象。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演母親瑪利亞的李安琪,歌聲老練突出,帶點爵士風的唱法,亦能配合劇中人物爵士樂歌手背景,這亦能為此一角色的歌聲風格和其他角色不大統一作出了解釋。分飾岳南與爺爺的鄭君熾演與唱均生鬼和富有表情,將兩個人物不同的性格都能掌握得很好。至於劇中還有四位不同年紀的母親(瑩母、田老太、田太太、嫲嫲),聲線音色如能較低沉些、灰暗些,效果與說服力應會更佳。

  《一屋寶貝》的劇情設計雖然說不上「創新」,情節意念與電影《人鬼情未了》相近,將人間與靈界接通,將流落人間不散的靈魂,與親友間繼續發展關係來推進劇情,但情節設計真摯動人,加上歌聲流暢自然,廣東話入樂,不僅字與音樂的配合很少「倒」字,而且很有點細膩詩意,能將不少廣東話的俗詞俗字提升上一個優雅的境界,可說易聽易懂,感染力很強,也就不難引發觀眾共鳴。

  但雖如此,劇情仍有點兒複雜,既然二十首歌曲的歌詞都已全刊印在場刊內,演出時如能同步投映中英文字幕,相信會對不懂粵語的觀眾欣賞有很大幫助。

  史達克「中大合唱」攀高峰

  在「一屋寶貝音樂廳」後翌晚(六月五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由美國指揮艾力.史達克(Eric Stark)執棒以帶領朱振威擔任音樂總監的中大合唱團,演出了一場包括三個主題的合唱音樂會,那則是回歸傳統合唱藝術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人聲合唱和諧之美,甚至是一種超越人世間聲音之美的境界。這在第一部分「靈性篇」五首宗教性合唱曲中,史達克便企圖要和合唱團攀上這種合唱的高峰,將這種境界營造出來。

  當晚出場的合唱陣容十男十三女,堪稱是「精兵式」組合,以講求細膩用心的宗教合唱曲作開場,要凝聚心神可能仍未能定下來的聽眾,挑戰不小,幸好艾力.史達克亦深懂「壓場」之道,唱完浦朗克的《今天基督誕生了》,便親切地與觀眾講了開場白,才繼續演唱將人聲和諧融合得很出色的勞森(Philip Lawson)的《啊!親愛耶穌.神聖之子》;自此,一曲較一曲進入狀態,到「靈性篇」最後一首,蒙克(W. U. Monk)的名曲《夕陽西沉.求主與我同住》(Abide With Me),聲音有較大幅度變化,團員牽着手唱出,便出現超越人間的和諧美聲感覺。

  隨後「深情篇」的五首歌曲,情感與力度儘管變化較第一組大,但細膩的層次感與和諧感更為明顯,最後演唱加入雙簧管助奏,查德曼(S. Chatman)以四首組歌組成的《甜美音樂就在此》,人聲中的歡愉美好感覺,便呈現得更為精美。

  下半場的「喜悅篇」,都和美國文化有關。首先演唱的是本港作曲家鄧樂妍採用美國詩人Camming的情詩《我攜着你心隨身》寫成的三部曲《霜雪》,前兩部曲分別在二○一二年及二○一三年首演,當晚連同剛寫好的第三部曲合共約十三分鐘,一氣呵成唱完,這部音樂上帶有現代感,而歌詞內容來自美國的合唱曲,與接着百老匯音樂劇《Very Warm for May》中的選曲《你就是一切》,和壓軸一曲重新編曲的靈歌《退開吧,約旦》,雖然都是情感較鮮明強烈,甚至加入爵士樂的動感節奏(後曲),仍保留着人聲合唱的精緻層次,史達克的指揮手形,始終保持着無比明確清晰,而且音樂形象鮮明,每一句歌聲,都展現出精細的雕塑美感,和嚴謹之美,追求完美無瑕的聲音融合,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女低音人數明顯較少,但融合一起時的和諧性,仍能保持得很好,這多少有點兒奇跡,感覺就如十三位女聲部歌手的頭髮長度,全部垂肩而下一樣,這在現今香港亦如「奇跡」一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