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清廷實行開海貿易,設立四個海關(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管理外貿及收取關稅,中外商人貿易只許通過代理商。其後有外商違禁,進入內地買賣,清廷於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宣布只保留粵海關一口通商,令廣州成為全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港。
廣州的代理商統稱為「十三行」,行商數目並不固定。中國行商在珠江北岸(今西關十三行路一帶)建立商館,第一間商館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設立,之後有荷蘭、法國、丹麥和瑞典。一口通商後,商館數目大增,最初由中國行商興建,其後外商租地自建,令珠江沿岸出現西式建築群,為廣州抹上一層歐洲色彩。
要看「十三行」的景貌,現在只能靠當年的外銷畫。這些畫作針對歐洲市場,採用西方寫實手法繪製,並結合中國傳統手卷形式。香港海事博物館最近展出一張「十三行」外銷畫,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主管在一七七四年購買,為存世最早的同類畫作之一。畫中可見商館並立,其中有五間插上國旗,由右至左分別是荷蘭、英國、瑞典、法國和丹麥。法國國旗為白色,在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前所用,英國國旗亦有別於今天的聯合王國旗幟。
商館前方繪了各式人物,江上貨船舢舨穿梭往來,呈現十八世紀廣州的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