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北京的人,都會感到北京市內交通比較擁堵,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尤其如此。我作為一個一九七○年以來就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老北京」,覺得北京交通擁堵不容否認,但就北京公交而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還是值得稱道的。
記得四十多年前我剛到北京時,北京的公交線路不是很多,公車也不很多,而且比較陳舊。那時北京居民在市內出行多騎自行車,特別在上下班高峰時段,馬路上由騎車大軍組成的洪流滾滾向前,十分壯觀,構成了京城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北京的道路大規模地擴建了,二環、三環直到五環、六環建設起來了,公交線路增加到一千多條,公車達到兩萬多輛,公交職工人數超過了十萬,一個布局合理、四通八達、覆蓋全北京市的巨大公共交通網早已形成。現在,京城內騎自行車的人已經很少,人們出行基本上都是乘坐公車或自己駕車或打的了。
北京公交的巨大變化還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原來那些陳舊的公車都鳥槍換炮了,更新後的車輛絕大多數都是專門設計生產的現代化公交大客車,絕大多數車上有冷暖空調設施,使乘客在車上可享受到冬暖夏涼的舒適和愜意。車上還有滾動式的報站視屏和自動報站音響設備,提醒乘客到站及時下車,以免乘車乘過了站,或尚未到目的地就提前下車。同時車上安裝了繳納車費的刷卡裝置和乘客自我投幣售票箱,既減少了售票人員,又方便了廣大乘客。此外,車上還設立了黃顏色的「老幼病殘孕」專座,給社會弱勢群體乘車予以照顧,同時還對年滿六十五歲的老人提供免費乘車的特殊優惠,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再者,在一些停靠車輛比較多的車站上,還有志願服務者幫助維持車站秩序,照料候車的乘客。一有車輛進站,他們就搖着小紅旗高聲報告哪一路車進站了,同時招呼乘客安全上下車。還有,預計今年九月底前,北京將有一萬八千輛,即將近九成的公車實現公交WiFi全覆蓋,乘客可以享受到免費上網服務。
最近,我又有了一個新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車上出現了統一服裝的服務人員。這些人員並不是早已被撤銷掉的售票員重新上崗,而是新增加的乘務管理員,他們服裝的後背上都印着「乘務管理員」五個大字。從他們的現場工作和我向他們詢問得知,他們的職責大概有如下幾項:維護車內公共秩序和乘客、車輛的安全;在需要時疏導車內乘客;照顧車上的老幼病殘孕弱勢群體,幫他們安排座位,攙扶需要幫助的老幼病殘孕上下車;遇有行李多、行李重的乘客上下車,幫助搭一把手;給乘客解答一些與乘車有關的問題等等。我想,這又是北京公交為民提供優質、周到服務的一項新舉措,值得稱讚。但另一方面,我又同時感到這些乘務管理員在車上做的無非是為乘客服務的工作,不如把其衣服上「乘務管理員」的標識改為「公交服務員」,這樣似乎更名正言順一點,更貼切一點。當然我不否認他們的工作含有管理的成分,但說到底管理也是一種服務。現在不是提倡建設服務型政府嗎?既然政府都要強調和強化服務這兩個字,那麼公交突出為民服務而不是突出對乘客進行管理,則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所以,我覺得不妨將「乘務管理員」改為「公交服務員」,這樣可能更加名副其實,感覺上也更加親切,更有親和力。不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