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劉一聞:以藝惠民的「海上名士」

時間:2016-07-29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上海「莘莊工業區禮享谷.鄰里中心」除了「劉一聞大師工作室」外,還包括得丘文化創意空間、得丘藝術館和得丘道德禮院

大公報記者管樂攝

  「藝術的生命在於感染群眾,鼓舞群眾。書畫篆刻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相反,只要找到合適的載體和渠道,找對方向,完全可以走向群眾。」七月二十三日,書法篆刻家劉一聞在剛剛揭牌、位於上海莘莊工業區得丘園內的個人藝術工作室裏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大公報記者 管 樂 上海報道

  初見劉一聞,高挑的身材,筆挺的襯衫,微捲的花白頭髮,溫柔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不疾不徐的語調,儒雅存古風的文人氣息在他舉手投足間流露無遺。難怪有人稱他為「海上一代名士」。

  海派書法篆刻代表人物

  劉一聞是海派書法、篆刻領域的標誌性人物。其書法、篆刻得蘇白、方去疾、謝稚柳等前輩指點,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嶄露頭角,一九八七年,年僅三十八歲的劉一聞首次舉辦「劉一聞書畫篆刻展」,一時轟動上海書劃界,備受注目。九十年代起,歷任國家級書法、篆刻大展評審委員。二○一二年,全國當代書壇「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書法作品評審揭曉,從八百名頂尖書法家中選出五十位,劉一聞是上海唯一入選的書法家。二○一五年,他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獎」。如今,他還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

  「其實我這一生蠻坎坷的。當初我們學習時,社會條件並不好。我當過工人,做過很辛苦的工作,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很珍惜現在的社會環境,覺得自己更加有責任把傳統文化推行下去。」劉一聞說。

  書法篆刻皆具個人風格

  一九九○年,劉一聞進入上海博物館的書畫研究部,從事研究工作至今。上博每年按慣例調換三、四次展品,書法展品就由劉一聞主持篩選。他由此飽覽歷代名家真跡,擴大眼界,擇善優長,從先賢的書法墨跡中琢磨中國書法的要義與發展軌跡,從而使得書、畫、印形成了完整明晰的創作體系。

  劉一聞的篆刻一直為藝壇所推崇,他與王鏞、石開、韓天衡被譽為「中國當代印壇四大家」。他的篆刻作品古風渾然、刀筆清逸,又透露着散淡不羈,形成極具個人風格的印風。而他的書法功力亦不亞於其篆刻在當代的地位。

  「我這個年齡層、這一代書家,放在全國範圍內,我自己是數得着的風格多變的作者。即便是兩、三年前的作品,與現在對照,都發生了不少變化。為什麼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對這個非常敏感,學習過程中看到好的東西,很快就能接受,第二個原因是我在博物館工作,經常有機會可以看到大量的前人優秀作品,這個得天獨厚的學習機會是別人沒有的。」劉一聞說。

  劉一聞的書法作品帶有很強的三角形狀線條,轉折頓挫十分清晰,顯得簡約而有概括性。對此,他解釋道:「三角形狀是我果斷用筆習慣的表現,我覺得這種果斷的用筆,跟我的篆刻用刀有相通的地方。刻印章用的是鐵筆,需要果斷,因此創作中可能下意識地就借鑒到書法中來。」

  業內評論認為,劉一聞的「行書面目形成最早,變化至今,尤以款跋類至為精彩。出手即顯老底子的功力,古澤而清貴,猶若窗中窺月……近來觀其書作,顯然於隸書多着筆墨,體會亦多,劉先生的篆隸相較於起學人字的行書,其實自由度更大,更具藝文家的浪漫情懷,也有更多他印風的融通處,因此在創作上凝聚更多的篆刻實踐,綜合起來,面目當然就不一般了。」

  着力培養青年藝術人才

  現年六十七歲的劉一聞長期以來致力於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推動工作,數十年授課講學不輟,培養的學生遍及海內外,其中有十幾人獲得全國書法大獎。曾與劉一聞共事多年的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陳燮君在揭牌儀式上說:「一個人能夠在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室做研究員,能夠取得書法領域最高榮譽蘭亭獎,並培養出眾多優秀弟子,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次成立的工作室是繼二○○五年山東臨沂「劉一聞藝術館」落成之後,第二個由官方設立的以劉一聞命名的文化藝術場所。劉一聞表示,工作室集學術交流、創作研究、教育普及和展覽展示於一體,致力傳承推廣書畫篆刻藝術,進一步發掘各類人才,並着重對青年人的培養。

  「現在很多人把書法和寫字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有着本質的不同。寫字只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字只要讓人看懂就行。但書法是藝術創作,有很高的藝術境界,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寫字的角度去欣賞書法。」劉一聞認為,單純的刻苦練習只能提高一個人的技巧,但寫字不是書法,只有融入了靈氣、意境等藝術元素,才能稱為書法。他表示,將努力建設好工作室這個平台,「真正帶領好大家,實現以藝惠民、以德親民的常態,用心發現並培育更多的書法篆刻好苗子,這才是我們當代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應有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擔當。」

  這個由上海市文化創意辦公室領導小組全力扶持立項的工作室,全名是「劉一聞大師工作室」。對劉一聞而言,這既是一個莫大的榮譽,卻又令他內心惶惶不安,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具備像謝稚柳、方介堪等那樣的人品和藝格,才能稱得上是為時代所傳頌、為人們所追崇的藝術大師。

  為人灑脫謙遜熱愛音樂

  劉一聞雖生於上海、長於上海,但血脈裏湧動着山東人的豪爽與奔放。他愛好音樂,記者曾聽他高歌一曲,音色渾厚,激情澎湃,駕馭高音部分遊刃有餘,極富感染力。

  工作室揭牌儀式的當天,上海當地達攝氏四十度高溫,但這並未阻止八十六歲高齡的音樂大師呂其明親臨現場。他回憶起一九九五年因一場演出與劉一聞結緣的過程。一九九五年五月五日,呂其明在上海音樂廳舉辦音樂會之後,收到一位音樂愛好者的來信,信上寫道:「我是尊作的忠實聽眾。早在念中學的時候,我和我的小夥伴就十分喜愛您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為了也想試圖排練口琴合奏,我還從虹口騎自行車到新華路上海銅管樂團去抄錄過總譜……」呂其明說:「看完信後,我激動不已,後來才知道寫信者劉一聞是年輕有為的書法家。從此,我們成為了好朋友,互為知音。」在揭牌儀式上,劉一聞向呂其明贈送書法作品「德潤身」,呂其明回贈一份《紅旗頌》全譜。

  《石濤畫語錄》曾言:「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在劉一聞看來,一個藝術家應該在他的作品中將個性化的東西明確而自覺地顯現出來,唯有如此,他的作品才會被賦予獨特的生命形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