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展覽廳中的舊式皮腔相機設計裝置成為孩子們探險的最愛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寶儀廣州報道:十九世紀末超長焦距摺疊古董相機和全景相機、二十世紀初雙鏡頭立體照相機、早期的全景照相機、多款柯達古董相機、最早的寶利來一次成像相機、早期的國產相機、照相館大型相機,以及它們所記錄的清末民初的廣州商業街道、越秀山城牆、珠江河涌上的花艇立體照片,共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老廣州風情圖。
「典藏相機.鎏金天河」百年相機歷程珍藏展正在廣州圖書館舉行,一百七十六件原物珍藏講述攝影歷史的發展和成熟,記錄廣州城市變遷和舊日風情。
立體照片展示老廣風貌
攝影術的基本原理來自小孔成像這種光學現象,其實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哲學家墨子就在其著作《墨經》中有關於小孔成像的文字記載,而大約在西元前三百三十年左右,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也發現了小孔成像現象。
不過,攝影真正誕生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且一誕生就空前流行起來。轉眼間,從定格影像需要長時間曝光,發展到可靈活更換各式鏡頭的專業相機,再到今天讓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的拍照手機,相機作為留存影像的工具,正悄然改變着人類及其自身發展歷史。
走進展覽廳,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個經常在電視劇裏見到的巨大舊式皮腔相機,這是主辦方特意設計的展示加互動專區,內裏大有乾坤,只見這個名為「天河相館」的裝置中間放着一台老式大型相機,兩邊以兩幅巨大的舊廣州景色為背景,上面鑲嵌着不少立體老照片,這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十張由外國人拍攝,包括清末民初的廣州商業街道、越秀山城牆、珠江河涌上的花艇、沙面租界以及民國廣州中山大學大門舊址等,記錄了那個時代廣州的商業、市政、教育等發展,也讓觀眾在這些立體照片中一睹上世紀的老廣州風貌;中間則展示了廣州新中軸繁華亮麗的天河夜景,是觀眾拍照留影的好地方。
承辦方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負責人黃瑞介紹,這次展覽的相機是從館藏數百件珍貴相機原物中精選出來的,包括十九世紀末超長焦距摺疊古董相機和全景相機、二十世紀初雙鏡頭立體照相機等。
各式相機令人大開眼界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很多影視作品中常見的身影,方方正正形如盒狀的相機,配有如手風琴風箱般靈活伸縮的可摺疊相機,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小巧玲瓏便於匿藏偷拍的間諜攝像機,大約只有半個手掌的大小,藏在手中確實不容易被發現。在展覽中,記者還發現裝有發條利於連拍的照相機,一個個造型各異、功能齊全的照相機,讓習慣了手機拍攝的孩子們眼界大開。
觀賞性、科普性和互動性是本次策展辦展的重點,攝影術是定格歷史,讓人們得以具象地體驗回憶的科學,是一種用光線書寫的藝術,只有為數不多的發明能像照相機這樣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只有為數不多的表現形式像攝影術這樣兼備藝術性和科學性,對人們有着持久的吸引力。本次展覽通過新穎的展陳方式,寓教於樂,特別是巧妙地利用櫥窗的擺設,讓市民透過觀片器欣賞上世紀的立體照片,讓市民在觀賞體驗中加深對攝影知識的了解。
展覽舉行至八月十六日,展覽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逢周三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