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去高山劇場觀賞節目,單看劇名《龍城飛將鐵金剛》,以為是西方懸疑特務電影,又或像《鐵拳無敵孫中山》樣式的港產胡鬧電影,怎料原來是大鑼大鼓的傳統粵劇。根據演出資料所示,名伶陳劍烽收藏了好些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龍鳳劇團的古舊劇本,為了讓劇本能夠活現人前,於是便選演了《龍》劇,讓現代戲迷可以一睹當年「大龍鳳」的傳統演出風貌。
查當年香港粵劇流行「七字戲」,《鳳閣恩仇未了情》便是其中表表者。劇中麥炳榮與鳳凰女合唱的《胡地蠻歌》,在華人地區街知巷聞,令粵劇在海外風靡一時。「大龍鳳」藉着麥炳榮的暴烈個性,以及鳳凰女的刁蠻任性,炮製了多齣膾炙人口的劇目,在粵劇的黃金盛世享譽多年。
《龍》劇的故事內容其實並不突出,不外是兩位分別號稱「飛將軍」和「鐵金剛」的患難兄弟,同時鍾情於東平國公主。然公主只愛「飛將軍」,令「鐵金剛」盛怒遠走他方。其後東平國受敵,「鐵金剛」回朝襄助,「飛將軍」感激萬分。這類劇情,放在現代的藝術市場,當然難以令觀眾接受。然而,當年的創作環境,以至於觀眾的接受程度,卻也無可厚非。全劇雖然沒有《胡地蠻歌》般的悅耳小曲,但激盪的鑼鼓節奏,尤其能彰顯角色的大情大性。
現時香港藝術界講究保育傳承,方法可說言人人殊。我覺得讓古舊劇本重新展現,也是其中一種存活方式,總比單純收藏在博物館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