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簡單美味的迴轉壽司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 網絡圖片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日劇開始流行,迷倒不少學生和年輕人,同時也帶動了日式料理在亞洲的熱潮。
日本菜在香港大行其道約是七十年代以後。那時吃日本菜極為奢侈,而如今在港鐵站、超級市場就能夠買到新鮮的刺身和壽司,日本菜也逐漸平民化了。雖然如此,它也有分等級檔次的,如非要求太高,那價錢較便宜的刺身和壽司也有市場。究竟日本飲食文化,何以大受歡迎?問過了幾位年輕人以及公司老闆,年輕人答案最簡單,就是好食,尤其是迴轉壽司,貪其轉來轉去有得揀,價錢相宜,更是年輕人拍拖的好去處。而老闆級的人士,會選擇更為正統的日本料理專門店,包括鐵板燒。鐵板燒是由一位師傅在客人面前煮食,一般價錢要一千元一位,由於他們用料上乘,材料高檔和新鮮,如日本和牛,上等海鮮,加上最後一個炒飯,你可要求炒出不同類型公仔的樣子,有人會要求師傅做出多啦A夢的造型,或者熊仔。
高檔日本菜不屬平民化,如一家大小想吃日本菜,就可選擇吃百多二百元一位的日式自助餐(放題),兩小時任食。
日式料理是日本人日常的傳統飲食,特別是在明治時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形成的飲食文化和習慣,這是因為東西方食材交融、衝擊下所產生。日本在海島上能夠取得多元化食材,日本人重視擺盤,多款的杯盤式樣,和食也因而被稱為「眼睛的料理」。日本傳統料理注重食材新鮮,和食則能反映日本獨有的文化價值。在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傳統都要面對擴散和入侵兩種力量的衝擊。傳統日本料理「和食」也一樣,一方面在世界各地日益吃香,另一方面受西化飲食和快餐文化衝擊。二○一三年,和食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日本,母親會教子女準備和食,教授煮食技巧,也傳承家人共同進餐的美德以及促進親子感情。日本不少人認為,和食本以米飯、魚和醃菜為主,但受到西式快餐店和中國等亞洲鄰國入口食物雙重夾擊,日本人越來越食得多肉,又越來越多人慣了一個人外出吃飯,這些因素都衝擊和食的精神。日本和食「申遺」成功,可助保存和食料理技巧和一家人共食的傳統。這和馬德鐘開設日本餐廳理念不謀而合,同時中國人重視齊齊整整吃飯,也好讓年輕一代明白凝聚家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