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只是跑者的故事

時間:2016-07-25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長跑和寫作,同樣都要有「耐力」 網絡圖片

  重新拾起跑步這件事的一個多月裏,我開始重讀村上春樹早幾年前出版的那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二○○九年初,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新近面世,我立即去買了來看,主要是因為村上春樹這名字。那時候尚在讀大學,愛鬧愛刺激,喜歡公路單車和滑冰等等注重爆發力的運動,對於長跑和馬拉松之類考驗耐力的項目反倒提不起什麼興趣。記得當時將這書匆匆翻了三分之一,聽作者講自己如何為晨跑揀選音樂,又或是為準備一場馬拉松日復一日地勤加操練,覺得有些無趣,就丟到一旁了。如今,年紀長了幾歲,性格較大學時安靜平和了一些,重溫多年前的文字,竟能讀出些感同身受的意味,對作者在全書結尾提到的那句「至少是跑到了最後」也深以為然。

  李 夢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是散文集,也是一本跑者日記,書中記錄了村上春樹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以及不同心境下堅持長跑的經歷與心得。在夏威夷八月爽朗的晴空下,在紐約的秋日,在日本神奈川縣某個多雨的夏天,作者一直在路上,獨自享受跑步帶給身體以及心靈的雙重安慰。因了村上春樹的作家身份,他在書中不停將「跑者」以及「小說家」這兩重角色並置談論,試圖找出兩者間的若干相似之處。

  重讀村上春樹着作

  在村上春樹看來,寫小說與長跑是極為相似的兩種行為,既因為二者都是長時間的、頗耗費體力的活動,也因為寫作與長跑在某種程度上說,都是孤單的旅程,其中包含了自省、自悟以及自我剖析種種。長跑消耗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與充足的意志力支撐,這人人都知道;若說寫作也是一項體力勞動,恐怕很多讀者會不以為意。不過,站在寫作者的角度看,尤其是像村上春樹那樣從事文學創作大半生的專職作家來說,寫作絕不僅僅是一項耗費腦力與心力的勞動,它亦考驗寫作者的體力。村上在書中提及自己某次接受採訪時,被問及「小說家最重要的資質是什麼」,他除了提到「才華」這類天賦的條件之外,還講到「集中力」和「耐力」等後天養成的習慣。

  那些選擇畢生以寫作為業的人,除去要做好忍受孤獨的心理準備之外,對於自己身體的耐受力也要有足夠的認知。對於他們來說,寫作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買賣,也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一項嚴肅的人生決定。雖說村上春樹如今回想起自己因何開啟寫作生涯的時候,用了「誤打誤撞」之類的字眼,但在寫作逐漸常態化之後,他必須不斷激勵並逼迫自己以避免懈怠或不必要的慌張,正如跑者需要日復一日近乎機械化的練習,來保證肌肉維持在最具活力的狀態。或許可以說,跑步之於作家村上春樹的意義,不在於沿途風景為他提供了多少靈感,而在於經年累月的、近乎機械化的動作,為他完成高強度的寫作任務提供了充足的體力。

  三浦筆下一群跑者

  表面上看,跑步與寫作都是考驗體力與腦力的活動;更形而上一些的說法是,兩者之於個體的價值及意義也十分相似。村上春樹最初喜歡上跑步的時候,每每執著於輸贏,執著於與他人較量。跑得久了,參加的比賽多了,心態倒也放鬆下來,不再與他人攀比,更在意自己與自己的抗衡。每一次跑完馬拉松全程之後,他都會問自己:這次的成績與上一次相比,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原因在哪裏?下一次該如何校正?對於某些長跑者而言,比賽意味着獎杯與名次等等外向的價值,而在村上春樹眼中,它們意味着跑者與自己的對話,意味着某種向內的自悟,也給了他直面自身虛張聲勢或浮皮潦草等等缺陷的機會。在全書最末,村上春樹說自己如果有墓誌銘的話,只需要在名字之後寫上這樣一句就足夠: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後。」

  一程長跑與一場人生何其相似,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經過。

  如果說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描畫的是孤身一人的跑者形象,在另一位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筆下,跑步從來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的事情,它意味着跑者之間的互相安慰、扶持以及陪伴。去年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三浦紫苑長篇小說《強風吹拂》的簡體中文版,書中講述的,是一群跑者的故事。

  朋友起初推薦給我這本小說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大興趣,首先是這書太厚(一本講述十位選手籌備接力賽的故事居然能佔去將近五百頁篇幅),其次是我認為表達這類燃情勵志主題的時候,文字遠不如圖像(電影、電視劇和漫畫等)那般震撼。然而我想錯了。當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忽然發覺,自己很久都沒有體會過這種一氣呵成的閱讀快感了。

  這本講述長跑故事的書,之所以能給讀者帶來暢快的閱讀體會,要歸功於作者對於敘事節奏的掌控。從一群大學生組隊開始準備日本歷史上最悠久的長跑接力比賽「箱根驛傳」,到十位性格、背景與身體素質迥異的跑者在整整一年的不間斷練習中互動並磨合,再到充滿未知事件及突發情況的比賽現場,作者的敘述節奏隨着書中人物的經歷,逐漸累積、疊加直至最終的爆發。與村上春樹不同,三浦紫苑寫跑者,自己卻並不喜歡跑步,也因此,她為寫作跑步題材的作品必須提早做大量準備,包括採訪大學田徑隊教練及成員以及收集歷年比賽資料等。在我看來,寫作者最難能可貴的是將自己不熟悉的人事風景寫得圓潤豐盈,教人看不出破綻,比如不會唱戲的畢飛宇在其中篇小說《青衣》中,將唱戲人的失意及落寞寫得可感可觸,又比如三浦紫苑對於跑者內心世界的洞悉。

  如果你讀過三浦紫苑此前的作品如《秘密花園》和《編舟記》等,便會知道這位新生代日本作家總是樂意描寫那些從事小眾職業的人們,比如字典編纂員和長跑跑者等。這些職業在外人看來總是單調且乏味的,唯有浸身其中者,方能體會其美好。不論《編舟記》裏除了編纂辭海再無其他愛好的男主人公,還是《強風吹拂》中希望一輩子就這樣跑下去的男主角阿走,他們骨子裏都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勇氣,並在這勇氣的支撐下,完成常人眼中無比枯燥且得不償失的工作。當然,所謂的得與失只是外人的偏見罷了,當事者或許根本不以為意,甚至會覺得外人過於計較呢。還記得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與刀》中提到的「恥感文化」嗎?這個民族似乎慣常將某種狀態推至極端,在最勞累最疲憊的狀態中獲得最昂揚的鬥志。《強風吹拂》中的清瀨冒着此生無法再跑步的危險也要咬牙跑完全場,不正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某種映照?

  寫給期待成長讀者

  儘管《強風吹拂》最初幾個章節的內容有些悶,愛情副線的鋪排及推進也多少顯得突兀且草率,然而這些都不妨礙這本書成為值得細讀的作品。作者的寫法很巧妙,她並沒有逐一講述十位跑者各自的成長經歷與練跑心得,而是將每個人的故事打散,穿插在她對於跑者練習及比賽的敘述中:前一部分講講雙胞胎兄弟的戀愛煩惱,後一部分再提幾句阿走與此前隊友的爭執與衝突,用筆看似跳脫,卻又不至散漫。作者深諳「拼貼式」(collage)筆法,書中十位跑者的性格經由不斷的醞釀與鋪排,在全書末尾處才得以完整呈現,實在吊足了讀者胃口,也使得這個並無跌宕起伏情節的故事讀來不覺單調。

  乍看起來,三浦紫苑寫的是一個倉促湊成的雜牌軍在長跑比賽中異軍突起的故事,其實,故事中牽涉的又何止是競技與合作呢?阿走與其餘九位跑者一同在竹青莊備賽的時候,逐漸懂得了自己是為榮耀而非成績單上的數字而跑。綽號「王子」的男孩子不再沉迷漫畫,藉由跑步重又找回生活的動力。還有城次,總是搞不清楚友情與愛情邊界的城次,也在與竹青莊鄰家女孩的相處中,學會了勇敢面對自己的感情。準備比賽的這一年裏,十位跑者收穫的不單是體能與長跑技巧的提升,還有心智上的成熟。與村上春樹的散文集一樣,三浦紫苑的故事看似寫給跑者,其實也是寫給正在閱讀這故事的、期待成長的你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