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者作家談金庸

時間:2016-07-25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多名學者與作家出席講座,分享與探討金庸的武俠文學 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報道:「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交流講座昨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舉行,來自內地、香港、台灣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學者與作家出席講座,分享與探討金庸的武俠文學。

  如咖啡般提神

  講座共有兩個主題:「從世界閱讀金庸」及「金庸與散文創作」,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擔任主持,來自新加坡《新明日報》總編輯潘正鐳、台灣《聯合報》副刊主任宇文正、法國謝閣蘭文化基金會主任兼翻譯家王健育、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偉傑、專欄作家丘彥明、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等,以「從世界閱讀金庸」為題進行交流。

  「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新加坡,猶如本地的肉骨茶一樣受歡迎。」潘正鐳說,幾十年前,圖書閱讀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難事,因此,報章閱讀受到許多人的青睞,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主要精神糧食,而刊載於報章上的金庸武俠小說也如同一杯提神的南洋咖啡。

  金庸的武俠小說從香港到台灣,其後到內地以至整個華語圈,掀起熱潮,近年更被翻譯成日語、英語等版本。「語言不應該成為文學交流的阻礙,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王健育說,他在十年前首次將《射鵰英雄傳》翻譯為法文版本,雖然使用了簡化的翻譯手法,但他感覺到法國讀者還是不太能夠體會書中的精髓。接下來,他會繼續將《鹿鼎記》翻譯為法文,希望未來能夠多翻譯幾部金庸的武俠小說,讓法國的讀者慢慢領會其中的奧妙。

  初中生亦入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還是初中生的鄭培凱第一次閱讀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但卻是一次十分有趣的閱讀經驗。當時班上只有一位同學擁有全套的《射鵰英雄傳》,一本就是一集,大家很難按照順序閱讀,輪到哪一集可以看,就看哪一集,「這樣顛來倒去地看,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可見金庸說故事的能力之強。」他亦鼓勵年輕人多讀金庸的小說。

  除了影響華文世界的武俠小說,金庸其實也有不少散文作品,其中於二○○六年出版的《金庸散文集》,收錄了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報紙雜誌發表的近百篇文章,內容多數是金庸對電影、話劇、戲曲、歌舞等藝術的鑑賞分析,還有歷史隨筆、遊記以及武俠小說的創作心得等,全書四十餘萬字。著名作家陳若曦、散文家兼詩人趙麗宏、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務顧問戴小華、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會長陳浩泉、《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師黃維樑等,則圍繞「金庸與散文創作」主題展開了交流討論。

  「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交流講座由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聯合主辦,香港作家聯會、《明報月刊》及《明報》合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