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這個民族遭受過大難而又重新崛起了吧,國人對逆境情有獨鍾,「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格言無時不在教育我們:逆境對於人生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逆境可不可以造就人?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四月底逝世的陳忠實先生是中國頂尖級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白鹿原》幾乎無人不曉。然而,他最初的寫作道路並不平坦。一九五九年,陳忠實在西安十八中讀初三,在一次自擬題目的作文課上,他寫了兩首很不錯的小詩,年輕的車老師卻誤以為他是抄襲的,沒給他評分,還在文後用紅筆批了一句話:「以後要自己獨立寫作」。陳忠實前去問老師憑什麼說他是抄襲,老師說他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詩,陳忠實火了,當着車老師的面一把從作業本上撕下那兩首詩,又撕下老師的評語。
最初的氣憤過後,陳忠實反思了自己:也許老師並無惡意,不過是覺得這兩首詩的水準超出了普通初中生能達到的程度,關鍵是要繼續證明自己。後來,他又寫出了小說《桃園風波》,取材於他們村裏果園入社的一些事。這次,車老師給他打了「5+」,只是講評時隻字未提。是火焰一定會閃亮,一個雪天,車老師摟着他去語文教研室,告訴他學校要推薦他的作文《堤》去參加市裏的中學生作文比賽,車老師修改了他的錯別字,還將作文抄寫寄給了《延河》雜誌。陳忠實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然而,逆境可以造就人,並不等於遭受過逆境的人都會達成人生的夢想。我有個熟人,在大學時成績平平,分配到一所中學任教後,目空一切,憤世嫉俗,跟領導、同事關係鬧得很僵。他走過西北、闖過廣東,在哪個單位都呆不長,現在五十多歲了,還是一事無成,連老婆都跟他離了婚。又想起一位傑出的民國學者,此君的學問是沒說的,歷史、文學、外語都極精通,但在感情上卻磨難重重。一生追求那麼多女性,還在報上發表給心上人的情詩,卻沒有一個女人跟他走到老,為啥?他性情多變,談戀愛時常常「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而女人更看重穩定,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一個女人敢拿自己的一生冒險了。
仔細想來,逆境對人的意義其實是被誤解了的。一些人那麼看重逆境,無非是覺得逆境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在下次經受更大的挫折時不會倒下。其實,如果僅僅止於耐受力,逆境的價值很有限。我的熟人和那位民國學者都是在逆境中有耐受力的,但逆境似乎沒有讓他們擁有才華的「鋒利」寶劍或婚戀的「清香」梅花。
人永遠是一種追求快樂、幸福的動物,沒有一個人不嚮往人生的順境。逆境真正可貴的地方在於:遇到它,你只要不屈服,而是千方百計突圍,尋找嚮往的生命狀態,你的品德就會得到砥礪,你的才華就會被一次次激發,你的眼界就會變得遠大,久而久之,你就會具備強大的與生活博弈的能力,從根本上避免類似的人生波折。
逆境是一條河,渡過去的那些人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