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獻書之王/汪金友

時間:2016-07-24 03:15:26來源:大公網

  河北省滄州市有個地方叫獻縣,聽說過,但沒有去過。最近有個筆會,要在獻縣舉行。發通知的人說,獻縣不僅是「回民支隊」的活動地,而且是「實事求是」的發源地。我驀然一愣,「實事求是」,與獻縣有什麼關係?

  到了那裏才知道,這個獻縣的「獻」字,來自西漢時的劉德。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漢景帝前元二年,劉德被封為河間王,駐地就在獻縣(當時稱樂成)。武帝元光五年,劉德逝於封國,享年四十一歲。漢武帝念其功勞,賜謚為「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獻書王」。

  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除《秦紀》和醫藥、卜筮、農家經典外,所有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在三十日內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凡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就這樣,不到三十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全都化為灰燼。

  到劉德受封河間王的時候,「焚書坑儒」事件已經過去了五十八年。諸子百家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幾乎全都沒有了蹤影。一個沒有書的國家,將會是什麼樣的國家?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將成什麼樣的民族?劉德心裏那個急呀。和其他王子一樣,他可以吃喝玩樂,也可以爭權奪利,但他沒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放在了古書的搜集和整理上。

  為了尋找殘存的各種書籍,劉德的足跡踏遍了魯、燕、趙、魏。只要聽說哪個村哪戶人家有善書,他便親自去尋找,許以重金,請求轉讓。得書後,又命人重抄一份留予原主。對不願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和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冒着生命危險保留下來的舊書,前來奉獻。

  再接着,劉德做了兩件事。

  一件是組織整理這些經典古籍。劉德命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着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並在滹沱河畔(今泊頭市閻家鋪村)建造了一所儒學研究院,名曰「日華宮」,署客所二十餘間,聚儒學之士上百人,「晝夜不停,校理編輯。群儒個個褒衣雍客,彈冠奮袂」。「日華宮」每日讀經誦典之聲琅琅,數里可聞。據說為了真實完整地整理這些古書,劉德還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理原則,實其事,求其是。

  劉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給國家獻書。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其中包括《詩經》、《左傳》、《周官》、《禮記》、《尚書》、《孟子》、《老子》等,數量之多,充滿樓閣。劉德曾經四次進京,而三次都是向父王或武帝獻書。這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可謂雪中送炭。《隋書.經籍志》記載,劉德所獻之書,多達千部,每次都是車載《詩》、《書》等古籍入朝。漢武帝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

  《史記.五宗世家》載河間獻王劉德「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遊。」

  《漢書.河間獻王傳》載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除了獻書之外,傳說獻王還曾經「獻樂」和「獻酒」。有一次,他帶着搜集和整理的五百首雅樂,到國都給皇帝和大臣們演奏,被當時的大儒公孫弘和董仲舒等,稱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

  獻王造酒的故事,在當地也傳為美談,一首《獻王謠》,飄灑的都是酒味:「酒香顯味道,冀州展驕傲。老罎酒香飄,解憂世人笑。」在獻王酒廠的大牆上,寫的也是這樣兩條標語:「修學好古循正道,實事求是做好酒。」

  我在想,如果沒有劉德,今天的我們,還能夠讀到《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名句嗎?還能夠懂得《禮記》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樣的道德、禮儀嗎?

  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感謝劉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