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人魚」楊秀瓊 網絡圖片
夏日樂逍遙,到泳池去,到海灘去,讓身體曝在陽光下,暢快的游泳!
香港到處是大海,好一處得天獨厚的泳場。一九五七年,全港第一個公眾泳池維多利亞公園泳池落成,沒有泳池之前,在大海邊上,築起一座座泳棚,人人湧到泳棚去,泳棚是我的父輩的夏日水上樂園,親近碧波盪漾的大海,忘卻了屈身蝸居的苦熱。
泳棚大受歡迎,沒有冷氣的年代,游泳是最好的消暑活動。上世紀五十年代泳棚約有七座,港島西環尾,有「鐘聲泳棚」,由「鐘聲慈善社」經營;百米之外,有「金銀貿易場泳棚」,會員是金銀貿易場的員工;筲箕灣亞公岩「南華會泳棚」,由南華體育會所辦;北角區「七姊妹泳棚」歷史悠久,設於一九一一年。
九龍的泳棚集中在荔枝角海灣,有「華員會泳棚」、「青年會泳棚」、「東方冬泳會泳棚」,離三個泳棚幾百米外,是全港最大、最吸引市民的荔園遊樂場,划艇的遊人倦了,便在海中心的海上食艇歇一會,吃點東西,例如著名的艇仔粥。
泳棚是怎樣的,現在只有在舊照片中找到,這要說一說了。
泳棚整座由竹棚架起,再鋪上木板塊,露天泳場以外的地方都設有上蓋,全座架於海邊上。泳棚入口是售票處,記憶中入場費好像兩毫(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泳棚便是木板地的大平台,一邊女更衣室,一邊男更衣室,各有儲物櫃二、三百個,亦設有花灑沖身。右邊櫃枱領儲物匙,兼出租男女泳褲泳衣,一套女泳衣租金三毫,男泳褲兩毫,水泡兩毫,足可反映當時居民的生活水平;中間設飲食部,供應汽水,奶茶、咖啡、麵包、雪條。
由平台走下兩級,是五十米的標準泳池,比賽時設八條泳道。泳池左右兩邊約有六十米通道伸向海,兩排觀眾席,右邊通道盡頭是彈板跳水台,大池另一邊是二十五米泳池,也可設八條泳道。以今天來看,十分簡陋,但歷次颱風襲港,幾座泳棚都未有損失。
荔枝角海灣的三大泳棚假日人山人海,游泳之外,吃喝消閒,「東方泳棚」高兩層,是最大的一家,設中式餐廳,供應粥粉麵飯、精美小炒、廣東點心,泳客可在此「雀局」耍樂,晚飯宵夜,又曾經開設歌壇,邀粵語歌手駐場演唱;下層接待泳客,出租艇仔,到荔枝角扒艇仔是當年情侶最好的度假節目。三家泳棚聚於一地,荔枝角成為每年泳季的遊樂天地。
泳棚產生了揚名全國的游泳女健將—「美人魚」楊秀瓊,她聲名大噪,轟動國人,成為各地報章的新聞人物,紅透體育界之外,官場紅人也為她捧場。
楊秀瓊十歲在北角「七姊妹泳棚」學泳,父親是泳會職員,她在泳棚長大,游泳成為她的玩樂。一九三○年她十二歲,參加全港游泳公開賽,勇奪女子五十米及一百米自由式冠軍,搶盡風頭。這位十二歲少女,已長出一副美人胚子,人見人愛。第二年,她參加渡海泳賽事,奪得女子組冠軍,哄動全港,報章以頭條新聞報道。接着,澳洲體育會向她發邀請,前往悉尼參加游泳表演賽,此時的她已是國際知名泳手。
一九三三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行,楊秀瓊此時十五歲,由香港泳總推選為香港隊代表,赴南京出賽,她報名參加四項個人賽事,五十米捷泳、一百米捷泳、一百米仰泳、二百米仰泳,再為香港隊出戰四人接力賽,結果是:四項個人賽全奪冠軍,所向披靡,連得四面金牌,一次復一次站上領獎台,甜美迷人,征服全場觀眾,四人接力賽香港隊又得金牌,楊秀瓊一舉得五面金牌,光芒四射,各省報章,爭先報道,楊秀瓊名字全國皆知。當時的「第一夫人」宋美齡立即認她做乾女,乾媽送她一輛美國「紫竹牌」房車,報紙頭條標題:「東方美人魚與宋美齡結緣」。
楊秀瓊與宋美齡這段關係,對她一生影響很大,原來的運動員身份,不知不覺被拉進政治圈子,四川軍閥、宋美齡乾兒子范紹增看中她的美貌,楊秀瓊在乾媽宋美齡暗裏游說下與范紹增結婚,宋美齡撮合這段婚事背後用心為籠絡軍心。《重慶日報》頭版刊出婚訊:「南國美人魚」與川軍司令范紹增結婚」。那年楊秀瓊十九歲,怎知是軍閥的十八姨太太!此是後話。
「太平山飛魚」張乾文,從泳棚突圍而出,代表香港出戰亞洲泳賽。另一泳將溫兆明則在南華會泳棚游出名堂。
泳棚皆由體育會與慈善團體經營,在推廣與普及本港游泳運動方面功不可沒,應載入社會發展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