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馬克思墓的下方寫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最後一條,寫於一八四五年。這大抵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最早表述。
解釋和說理互通。說理的前提是傾聽,有人解釋就需要有人傾聽,無論解釋還是傾聽,到頭來還都得回歸事實。
如今的人有太多的自以為是,先入為主,很少頃聽。龍應台近年提倡開啟「大傾聽時代」,她認為:「傾聽是建立新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傾聽不僅指傾聽別人的,也包括「我們必須傾聽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面對今日爭論不休的嘈雜社會,恐怕古希臘哲人也很難做到沉思默想。複雜的政治生態、社會光譜,這都不是抽象的原則和哲人式的啟示所能解決的。
在公共討論諮詢過程中,尤其需要面對是如何「說理」。譬如你談「民主」、「民生」,你先要釐清「民主」、「民生」的概念,再往下講道理。而且一旦預設目標,即無誠意可言,因為你只是作出「聆聽貌」。假傾聽,真主意。
在這個變動不居年代,各宗各派都要接受一個現實:傾聽,才能進行真正有價值的討論,而不是淪為情緒發泄。
如果對現實過於失望,人們是否更應該調適所謂的理想,甚至質疑和反思曾有過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