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和地理因素生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又因風吹、人滑或相互運動在氣流中旋轉,帶來如飛機起飛轟鳴聲的「鳴沙」效果。導游說:「敦煌鳴沙山的沙粒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侵蝕形成的小孔。」
套上橘紅防沙布靴,戴好防沙面罩兼脖套,騎駱駝上山。比起坐摩托、乘直升機、滑沙者,我的冒險精神不足,但已滿足於這種獨特體驗。駱駝八、九歲大,灰白,大眼,長睫毛,秀氣溫順。摸摸夾鞍子的駝峰,入手粗糙如駝毛毯。
一路顛簸,駱駝默不作聲,帶領五峰駝隊的服務員倒不時停下,用各自的手機給大家拍照。太陽已落山,未見藍天金沙,只有風起沙飛,滿目蒼黃,一隊隊駱駝在沙地上緩慢行走。鴿子成群飛來,咕咕啼叫落到沙上,不知有啥吸引牠們。
約一小時後下山,下駱駝,走到號稱「千年不涸」的月牙泉邊。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新月得名。過去敦煌地下水位高,平原地區的地下水流出,在窪地形成泉水。二十世紀初月牙泉還能垂釣、行船。但七十年代以來因墾荒種田破壞植被,水位二十年間下降了八十米。九十年代以來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斷流,現在的泉水都靠人工引入黨河水補充。
月牙泉附近建有亭台、高塔,供奉觀音。有聊發少年狂的遊客脫掉防護靴、鞋襪,在沙上跑跳撒歡,我卻杞人憂天地牽掛西北不斷消減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