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類需要敬畏和悲憫/ 魯 人

時間:2016-07-23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電影《五月的四天》劇照   網絡圖片

  《五月的四天》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俄羅斯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初的四天,發生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海灘上的故事。此時戰爭已基本結束,德國北部的德軍接到命令放棄一切抵抗,向盟軍投降。一支由蘇軍上尉帶領的八人偵察小分隊,奉命在海邊監視德軍的動向,他們徵用了一所孤兒院做監視哨所。管理孤兒院的是一位流亡德國的沙皇時代女貴族,身邊還有她十三歲的侄子彼得。彼得的父親是一名德國軍官,戰死在蘇聯戰場。加之平日姑姑對他的影響,因此彼得對蘇聯紅軍充滿仇恨。

  小分隊駐紮進孤兒院不久,便發現一名德軍中校帶領近百名潰退的德軍步兵出現在海灘上。

  上尉讓彼得做翻譯,要求德軍投降。德軍中校說,他接到的命令是要求他們渡過波羅的海進入丹麥向英軍投降,上尉則堅持自己的要求。彼得在翻譯的過程中,將小分隊的人數告訴了中校,希望德軍消滅小分隊,但早已厭戰的中校只想執行上級的命令,他只是威脅上尉不要妨礙他們。上尉自忖自己與德軍力量懸殊,也不想讓自己的士兵作無謂的犧牲,只好跟自己的上級蘇軍少校通話,請求派主力和坦克支援。他的請求被輕慢地拒絕了,而且他還被要求在無主力和坦克支援的情況下俘虜德軍。上尉無奈,只得將僅剩的一發炮彈射向接應德軍渡海的小船作威懾,來阻止德軍的撤退,以求在僵持中等待俘獲德軍的時機。

  對孤兒院的婦女和女孩,上尉秋毫不犯,也不許手下的士兵對她們有無禮的行為。對彼得的仇恨,他也給予了父親般的寬容,漸漸,彼得對他的態度也變得複雜起來。當彼得聽上尉講到他立志要做醫生的兒子,因為戰爭爆發,自願參軍上前線,並犧牲在戰場上時,內心被極大地觸動了。加之幾天裏耳聞目睹的上尉正直善良的言行,彼得心裏對上尉已有了敬佩。

  電台裏播放了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將軍宣布了德國投降的講話,小分隊的士兵興奮異常,他們與孤兒院的孩子們一起舉行慶祝舞會。此時,蘇軍少校出現了,上尉希望他帶領部隊到海灘上接受德軍的投降,少校卻不以為然,只是急於先享受美食美酒,當他發現一個漂亮的德國姑娘時,頓時心生歹意。上尉勸阻無效,只好強硬地阻止了少校。少校惱羞成怒,立刻帶領守候在外面的部隊準備強行佔領孤兒院。上尉讓彼得趕去告訴德軍中校馬上將孤兒院的婦女兒童撤離,德軍趕來與上尉一起擊退了少校指揮的進攻,上尉和德軍中校雙雙戰死,孤兒院的全體人員則被安全地護送上了小船。

  戰爭結束在陽光明媚、萬物生長的五月,像一種美好的象徵。但人性的戰鬥卻在繼續,它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面,可在五月的天空下那靈魂的撕裂聲衝擊到人的心淵處,讓人戰慄。它比屍橫遍野的戰場更能昭示人性的高貴,也更能襯托出道貌岸然者的卑劣。它告訴我們總有一種犧牲充滿殉道精神,也讓人類的延續有了高於動物的理由和意義。它讓我們明白人類需要敬畏和悲憫,敬畏,讓人不會胡作非為;悲憫,讓人對生命充滿仁愛。人類有了敬畏和悲憫,世界就有了希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