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寡言君子」梅貽琦/李志遠

時間:2016-07-22 03:15:59來源:大公網

  翻閱《民國風度》一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得知,我國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一貫沉默寡言,以至被稱為「寡言君子」。覺得挺有意思,也發人深思。

  早在一九○九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時,梅貽琦在六百三十名考生當中名列第六。但在放榜那天,考生們都很活躍,考上的喜形於色,沒考上的則顯得有些沮喪。唯有瘦高的梅貽琦,始終神色自若。和他同批被錄取的徐佩璜(君陶)後來回憶說:「我記得我在看榜的時候,看見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憂的也在那裏看榜,我當時看他那種從容不迫的態度,覺察不出他是否已考取。後來在船上碰見了,經彼此介紹,原來就是現在的梅先生。梅先生不喜說話,但談話時卻和藹可親……」

  留美回國之後,梅先生為了報答鄉土養育之恩,先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服務半年。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在女青年會服務的、後來結為終生伴侶的韓詠華小姐,旋經師友們的撮合,二人建立了戀愛關係,並很快訂了婚。訂婚之前,韓的一位同學跑來對她說:「告訴你,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呀!」韓卻說:「豁出去了,他說多少算多少吧!」多年後,韓不無感慨地說:「就這樣,我和沉默寡言的梅貽琦共同生活了四十三年。」

  類似的事例和傳說,不勝枚舉。一言蔽之,梅先生的一貫沉默寡言,則是定而無疑的了。

  其實,梅先生的沉默寡言,不愛說話,甚至不說話,並不是無話可說,更不是思想貧乏,而是內心豐富、深思熟慮的表現─「嘴裏不說,骨子裏自有分寸」。他講話,往往妙語如珠,甚多魅力和哲理。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典禮上,梅貽琦留下了中國大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名言,成為清華乃至中國所有大學的共同辦學理念。他還曾說「學生沒有壞的,壞學生都是被教壞的」,「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等等,這些見解,卓爾不群,都體現出一個教育家的寬宏胸襟。

  梅貽琦的座右銘之一是:「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他的沉默寡言,說明他不屑於空談,而注重實際行動。

  梅先生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請來了眾多的大師,並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的大師。他用人不拘一格、不問學歷、不問資歷,只憑真才實學。錢鍾書、華羅庚、徐寶騄這三位當年二十八歲的正教授,都是被他請來的,一時轟動了學界。由於辦實事、辦好事,他深受師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他的純粹、執著、堅定、智慧,奠定了清華校格─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

  一九三五年底,日寇壓境,華北告急。清華學生蔣南翔發出呼喚:「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從而揭開以抗日救國為主題的「一二.九」運動大幕。學生運動引起了當局的極度恐慌和緊張,千方百計地阻礙和壓制學生運動,迫害愛國學生。有一天,數千名軍警闖入學校,抓捕了幾十名學生。對學生懷有深愛之情的梅先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從實際出發,煞費苦心,巧於與當局斡旋,使所有的被捕學生都得以保釋。他的「力行」成效,着實動人心弦,令人感佩。

  陳寅恪先生曾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嚴謹,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少說多做,甚至做了也不說,「行勝於言」,無疑是一種高尚的品格。無論哪級政府,也無論哪個人,理當都有這樣的品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