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是八百多年前,朱熹與恩師劉勉之(白水先生)之女兒劉清四喜結連理後,為了不因新婚蜜月耽誤學業,而特意寫下的一首自勉詩。
朱熹不愧為古代聖賢,十八九歲,恰如初升的太陽,血氣方剛,正是青春好年華,就懂得把少時與老去聯繫起來思考。 冷靜回想,在這個年齡段,懵懵懂懂的我,壓根不知道、從來沒想過「老」的問題。即便年屆不惑,依然覺得與「老」的距離還遙遠得很呢。直到年過半百,這才隱隱感到老之將至……
前幾天,在福州參加省老幹部局舉辦的離退休幹部網絡宣傳員培訓班期間,接到母校翁先生的電話,說今年十月,學校將舉辦六十周年校慶,希望我寫一篇回憶類文章。盛情難卻,我只好答應下來。之後,當我打開記憶的閘門,中學階段的生活,一幕幕如電影般在腦海裏閃現。回到家裏,迫不及待翻閱相冊,此生第一張照片──小學畢業照──展現在眼前。照片中的我,儼然一個乳臭未乾、稚氣十足的毛頭小子。
光陰荏苒,回首過去,恍如昨日。如今的我,已然兩鬢斑白,真乃「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平心而論,我雖不是出生在書香人家,卻也懂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因而,算是比較注重讀書學習的。可是,因為歷史原因,我沒有參加高考的機會,不曾步入大學校園,成為此生最大的遺憾。因此,當自學考試大門開啟之後,年過而立、初為人父的我,激情滾滾,信心滿滿,加入自考大軍的行列。三年後,拿到江西師大頒發的畢業證書。多年來,每當有人問我:「你是哪所大學畢業的?」我都實事求是地回答:「平台大學!」
知識改變命運,青少年時代燃起的求知欲望,非但沒有因為得到一官半職就日漸熄滅,反而隨着年齡的增長,燃燒得益發濃烈起來。幾十年來,從部隊到地方,從基層到機關,工作之外,斷斷續續、多多少少讀了一些書,同時堅持業餘創作。且做到持之以恆,筆耕不輟,先後有幸加入福建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
表面看,小有收穫,值得欣慰。事實上,嚴格審視人到老年的我,可謂「術」無專攻、學不成「問」。於是乎,對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的說法,才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理解,並為自己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毫無建樹而後悔和遺憾。因而,我既要鄭重告誡自己,在有生之年,仍需堅持讀書學習,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也要忠告青少年朋友,珍惜美好時光,自覺勤奮學習。須知時光如流水,歲月催人老。不要像我一樣,等到人老眼花,這才恍然大悟,多少有點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