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學者談文論武圖:左起:顧臻、沈西城、施仁毅、林保淳出席講座 大公報記者郭雨南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二十七屆香港書展已於七月二十日開幕,今屆首設「武俠文學」主題。昨日「武俠世界一甲子」講座在會展中心舉行,是配合主題的首場講座,由「香港小說會」創辦人施仁毅主持,《武俠世界》雜誌社長沈西城,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保淳,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現任理事顧臻就《武俠世界》這一刊物談論了對武俠小說的熱愛。
《武俠世界》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武俠雜誌,由《新報》創辦人羅斌於一九五九年創辦,環球/武林出版社出版,除港澳台以外還遍及亞太歐美等國。
武俠雜誌歷史悠久
講座中首先放映了有關《武俠世界》部分作家的武俠作品改編的電影,令在場聽眾對其有大概的了解。
之後沈西城介紹了雜誌的創辦過程,「《武俠世界》從一九五九年創辦至今,再過三年,就六十年了。之所以能存在這麼久,也是因為我們長情的讀者,正因為有他們的支持,相信我們不僅可以存在六十年,甚至是七十年、八十年,以及更久。」沈西城還提到現在想創作武俠小說的年輕人要多觀察,多看、多讀、多寫,才能有所成就,「寫作是一個很孤獨的過程,但這過程會讓你有所收穫。」
顧臻對雜誌進行了一些收集工作,「我是一個武俠小說愛好者,主要側重於小說文本及史料收集,和其他愛好武俠小說的朋友們搜集了一些《武俠世界》雜誌,刊物到現在差不多有兩千期,我們的收集雖然還有一點差距,但還在繼續努力,為《武俠世界》做出小小的貢獻。」
講座中三位講者還對曾在《武俠世界》發表作品的部分作者進行介紹,包括被稱為香港武俠小說新三劍客的西門丁、黃鷹、龍乘風,以及台灣武俠小說三劍客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
忠孝仁義沒有過時
當現場聽眾問及武俠文學對人們帶來了怎樣的意義時,林保淳說武俠這個題材,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結合的,「歷來有一句話:『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武俠小說』,原因是我們的武俠小說通常把創作背景放到古代,大約在鴉片戰爭以前的時期,作家在描寫時會將當時的思想、文化、傳統放入作品中,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武俠小說往往就存在着作家描寫的這個時代的相關思想背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如那時的忠、孝、義,以及儒家、道家等的思想,這些都影響到了現在的人們。」
施仁毅說希望此次講座是一個起點,接下來有四個想法,首先會辦關於《武俠世界》的展覽,第二出一本專刊,將重要雜誌記錄下來,第三是老讀者的聚會,通過他們做一個武俠作品的交流,第四是拍《武俠世界》的網絡大電影,希望講一個創刊到現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