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比較蕭統三兄弟詩風道:「昭明尤拙,簡文尤巧,元帝介巧拙之間。」且以蕭綱居三人之首。而蕭統博學強記,五歲遍讀五經,精通三教,編著有《文集》、《正序》、《詩苑英華》、《文選》等。儒學薰陶,卻也令他詩思束縛。蕭統論文尚雅正,雖不合於聲色大開的齊梁,但千百載下卻知其眼光不淺。史載蕭統泛舟後池,隨行的番禺侯軌盛稱此間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西晉左思〈招隱詩〉雲:「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軌大慚。
復如東晉遺民陶淵明以節操着稱,鍾嶸《詩品》雖稱其詩繼承了左思風骨,卻僅列中品,以其文字無雕飾,淡然寡味。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蕭統首先發掘的。他不僅在《文選》中收錄陶詩,還最早為陶氏編集、作序,其言曰:「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可謂稱譽備至。但蕭統也指出,陶作的白璧微瑕者惟在〈閒情賦〉。此賦一反陶淵明常見的風格,以華藻綺思表達對美人的愛慕,在蕭統看來卻是有累盛德了。
普通七年(五二六),蕭統生母丁貴嬪辭世,不僅改變了蕭統的命運,也影響了梁代國運。蕭統事母至孝,整個喪期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梁武帝大為擔心,敕令進食,蕭統也只吃粥,連菜果都不碰,身體羸弱。 武帝半勸半命令道:「《禮》:不勝喪比於不孝。今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蕭統卻依然不改,使武帝心中不快。在武帝看來,儲君重孝道雖佳,但行為必須適度,為國家社稷有所節制,對臣民也有垂範意義。不久後,又發生了「蠟鵝事件」。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