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強是香港一名機械技師,專門為廠家組裝用以釘製大部頭書籍如字典的機器,長期駐深圳,差不多走遍大江南北,偶爾赴德國、東南亞等地,公餘最愛為自己和家人製作皮具。
在與皮具結緣之前,阿強的嗜好是砌模型,妻子勸說:「模型砌得再好,結果也只是擺設,倒不如做些實用物品。」阿強覺得有理,平時也有留意皮具,發覺不論香港、深圳,或他出差到過的地方的皮具店,稍為像樣的皮具,手工大多並不複雜,但售價動輒三、四千港元以上。他嫌貴,更多的想法是不甘心,「犯不着那麼貴嘛,倒不如自己試着製作」。
坐言起行,第一步,先看資料、報讀課程,姊姊送給他一本講皮革的書,由於他對機械有認識,讀了該書後,更認定「其實我也能做得到」。再多看幾本皮革書,請教對此有認識的朋友,到香港深水埗的大南街、基隆街、汝州街,以及旺角砵蘭街一帶的皮藝專門店逛逛,請教店主。
不做則已,一做停不了,至今一年多,阿強已做了三、四十件皮具,不同款式,不同大小,鎖匙包、手表帶、眼鏡盒、錢包、手機套、耳機袋、卡片套、護照套、文件袋、公事包、電筒套、手袋、零錢包……種類繁多。最令小可震撼的,是一個可藏多件小物品,他出差時用的梳子、鬚刨、指甲鉗、小剪刀、鬚後水等看來製作難度甚高的小包。
自製皮具,買散裝皮,成本不高,一塊約二十多三十港元,周邊配件反而較貴,拉鏈二十多元一條,銅扣十元一個,但總比買皮革製成品便宜得多,比如他那出差用小包,成本約四十元,文件袋約六十元,耳機袋呢,幾元而已。
阿強認為,製作皮具,設計是最難的一關,先有構思,想要造什麼用品,在紙樣上初描,比如那出差時用的小包,給多件小東西在紙樣上各就各位,定位要準,包能開也要能閉,拉鏈封口後,中間的「脊位」若不夠厚,小東西卡住,包合攏不了;體積較大的鬚後水放這一邊,另一邊相對的位置就要「留白」,否則又會「阻塞通道」。包合起來時,不能凹凸不平,平面、立體,必須面面俱到,照顧周全。之後再以小格紙作「進階版紙樣」,為的是尺寸準確些、規範些,以多個夾子固定位置。還要考慮縫線等諸多細微問題,比如彎角位是否能讓針穿得過去呢?拉鏈用金屬的抑或塑膠的?要防水嗎?按照設計圖去買材料,上述深水埗或旺角一帶的店子已經是全港相關物料最集中的地方了,但原來可能很多店子沒售賣他所需要的拉鏈,找到有那種拉鏈了,卻原來又沒有他所需要的長度……
做A4紙大小的公事包,手挽位置是中空的,要在邊沿加膠條,才有方方正正的效果,才不會起皺……
如此種種,設計構思的東西,一旦要變成實物,造不成,便要從頭造起,拆拆造造無數次,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受不了屢戰屢敗的過程,便很容易放棄。
阿強說,技術性的東西不難,不懂縫線,多練習就行,但創作意念完全要靠自己,方向若錯誤,是沒有人能幫上忙的。
其實做任何事都要有創新的精神、正確的態度,要專注,不能「見嘢就做」、不明玄機,要分析、反省,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也要與別人多溝通,借鑑別人的經驗及教訓,通過研究學習,提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