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斷罟匡君/嚴 陽

時間:2016-07-19 03:15:57來源:大公網

  所謂「罟」,就是網。「匡」者,糾正也。「斷罟匡君」,即割破網糾正國君之意,語出《國語.魯語上.里革斷罟匡君》。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夏天,魯宣公到泗水撒網捕魚,沒想到大夫里革竟然出來干涉,說是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鰲之長」,而魯宣公的做法公然違反了古制。因此,里革不但把漁網割破扔進水裏,而且大聲向魯宣公宣講古訓:「且夫山不槎蘖,澤不伐夭,魚禁鯤鮞……」

  古制、古訓,都是前人留下來的東西,前者是規章制度,後者是告誡後人的話。古人留下的這些東西,很多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也有的是他們在受了慘痛的教訓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後世之人來說,假如能夠予以認真的分析和思考,甄別與取捨,那麼可以少走彎路。比如「三月川澤不入網罟」就是這樣,三月,是魚兒的繁殖季節,為了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應該禁捕、禁網,讓魚兒休養生息。魯宣公的那樣做法,是對古制的無視,是貪得無厭,也是對自然與生態的嚴重破壞。

  鑒於魯宣公身份的特殊性,假如這個時候沒有人站出來予以批評和制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實在很難料想,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極有可能隨着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捕撈,最後形成不可收拾的濫捕濫殺。

  無論是在什麼年代,眼前能夠看到的、唾手可得的利益的誘惑是巨大的,很多人難以抵禦;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危害又是十分巨大的。比如長江中的鰣魚,味道十分鮮美,可惜的是由於過去二三十年,即便是在其產卵繁殖季節,人們也不肯放過牠們,而且還又是大小一起捕,結果導致其今天在長江流域已經滅絕。又比如昔日的舟山漁場,每年漁汛,出海的漁船都是滿載而歸,但如今很多經濟魚類,例如大黃魚等已經很難形成漁汛了。即使是在內河,由於濫捕、非法電擊,加之環境惡化等因素,魚兒也遠不及從前那麼多了,並且一些種類的魚兒已經從野生魚中消失了。比如說,在我的家鄉,一般河流與魚塘中,就已經看不到鰻魚的身影了。

  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為什麼我們不能將一些資源省着點用、愛惜點用,也留一些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這其中的一些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可惜的是眼前利益擋住了我們的視線!一些居於高位的人,在認識上犯下了嚴重錯誤的時候,由於他們身邊缺少里革這樣的敢於表達的「諫臣」、「諍言者」,而太多習慣於「上行下效」的人們,非到問題成堆,前面就是萬丈懸崖的時候,他們才會驚慌失措地睜大眼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到這時候,又常常已經是積重難返,需要付出數倍於從前的代價了!

  所以,「國學」今天很熱是好現象,說明我們開始懂得珍惜前人的遺產了;但是,就「國學」來說,我們學什麼以及怎麼學,又大有講究的。而假如學過之後,能夠多一些里革這樣的「諫臣」、「諍言者」,我以為也就值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