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走近廈門「大喇叭」/張桂輝

時間:2016-07-18 03:15:42來源:大公網

  初夏時節,一個艷陽高照的上午,我和家人從集美石鼓路出發,驅車前往大嶝島,走進坐落在廈門市翔安區大嶝鎮陽塘村的「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走近「大喇叭」。

  大嶝、小嶝、角嶼,並稱「廈門三島」。五十八年前,這裏爆發了著名的「八.二三」炮戰,三島軍民並肩作戰,立下赫赫戰功,被授予「英雄三島」光榮稱號。

  「戰地觀光園」就坐落在風光旖旎的大嶝島上,佔地面積八萬七千多平方米。誰能想像,一派生機勃勃、舉目欣欣向榮的大嶝島,當年曾在狂轟濫炸中經受炮火的洗禮─平均每平方米土地上,落下一點五發炮彈,以致一度成為戰爭廢墟。

  上世紀五十年代,海峽兩岸劍拔弩張、虎視眈眈。我國軍方在福建沿海建立「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對彼岸官兵進行廣播宣傳,「大喇叭」便是當時的主要工具之一。整套裝置由清華大學力學系研究設計,鉛鋁合金鑄造而成,最大直徑二點八八米,總長四點七四米,重達一千五百八十八公斤。它根據仿生學原理,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用語音電訊號控制高壓氣流,產生並傳播很強的語言音樂聲波,發音頭的最大聲功率可達到二萬分貝,有效傳聲距離十二公里。

  我們談笑風生地在「戰地觀光園」裏尋尋覓覓、走走停停,漫步穿越二百多米長的戰地坑道,如同走過從戰爭到和平的時空隧道。這裏從海岸到陸地,分布着導彈艦、巡邏艇、殲擊機、加榴炮、高射炮,以及其他在炮戰中立下功勳的武器裝備。如今它們鏽跡斑斑靜立於此,令人想起當年硝煙瀰漫的戰爭氛圍。那時它們可都是「武藝高強」、「身手不凡」的戰神啊!

  在「戰地觀光園」岸邊,一架安然停放在半掩體內的三十七高射炮映入眼簾。有過十五年軍旅生涯的我,情不自禁地順着地道,登上炮台,坐在一側的操作位上,頓時思緒萬千、心潮澎湃:炮火連天的場面,早已漸行漸遠;硝煙瀰漫的情景,早已消失殆盡。「大喇叭」也完成使命而下崗了。

  「時間改變一切」,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全世界最大的軍用喇叭,完成了它特定的歷史使命,頭頂藍天、面向大海,成為當年廈門向金門隔岸廣播的見證。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的前沿陣地,搖身變成國內唯一的集戰地觀光、愛國教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

  慕名來「戰地觀光園」的遊客,無不對「大喇叭」興致盎然。我們在「大喇叭」前逗留的短短半小時中,但見一撥又一撥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在導遊引領下瀏覽、凝視、左觀右察。不論男女老少,不分工農商學,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但凡到了這一特殊景點,都會樂此不疲地與「大喇叭」親密接觸、合影留念。

  我也忍不住站到「大喇叭」身邊,凝視它、撫摸它,不由思緒飛揚、百感交集:如此一個龐然大物,要是「發聲」起來,該是何等的夠威夠力呀。一位操着北京話的老者摸着「大喇叭」感慨道:「活了六十多年,見過不少喇叭,沒想到世間還有如此體量的超級大喇叭啊!」

  離開之前,我突然想起六年前兩位特殊女性在「大喇叭」前相見相聚的一段佳話:那是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上午,來自廈門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做了數十年對台廣播的前線廣播員陳大姐,與來自台北的、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在金門負責對廈門「喊話」的許女士,兩位曾經唇槍舌劍的播音員,在這個「戰地觀光園」相會,沏一壺香味撲鼻的鐵觀音,一邊品茗,一邊聊天。時隔三十多年,昔日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兩位「老對手」,彼此心中都有千言萬語不吐不快的衝動。昔日的硝煙早已隨風飄散,留在她們心中的唯有這份割捨不了的血脈情緣……

  「我們走吧!」日已中天,在老伴催促下,我戀戀不捨地與這年過半百、留有一百八十多個彈孔的「大喇叭」默默告別。

  此時此刻,遙望只有六公里外青山綠瓦歷歷在目的大金門,我心潮洶湧、浮想聯翩,頓時生出幾個小小的心願來:願炎黃子孫和衷共濟、和睦相處;願兩岸同胞安居樂業、安享太平;願「大喇叭」永不發聲、永遠靜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