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名列其中的第四),面積有二千多平方公里(汛期則逾三千平方公里),擁有非常豐富的水產資源和發展養殖業的條件,周邊還有不少知名的旅遊勝地,不僅在江蘇,就在整個國家,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活和生產意義。
讓我感到驕傲的是,我的家鄉淮安市淮陰區也在這個大湖的周邊,是參與管理和利用洪澤湖的市縣之一。前不久回家探親期間,請朋友帶我去洪澤湖觀賞景色,以了卻一個多年的夢想,因為我出生的地方雖離湖不遠,但卻從未有機會了解它的面目。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帶我的回國度暑假的孫女去增加一點對老家的感性了解和認識。
淮安市管轄的幾個縣(區)都與洪澤湖有關聯,為方便行程,也為了沿途能夠多看看,我們驅車沿湖走的路程還相當不少,最後才進入淮陰區趙集鎮所管的湖區,並得以在那裏乘快艇進入湖面,就近觀看水產養殖和漁民的生活狀況。行程結束後,我和同行的人,包括我的大學生孫女,都感覺真的是不虛此行。
洪澤湖有悠久的歷史,圍繞它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神話,描寫和頌揚它的文學作品更是多得很。在這裏,我不想提及或介紹它們,只是想簡單地說一說如今的「湖水養殖」,因為在我的首次且又短暫的湖上之行中,養殖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說說它還可能讓別人也同我一樣產生關注和期待的強烈願望。
一艘養殖戶的嶄新快艇載着我們幾個人慢慢離岸,穿過一條由養殖戶居住、生活的各類船舶組成的長長、狹窄的「街道」,向寬闊的湖面駛去。我看到,沿着湖畔一條自然河汊停靠的船舶有大有小,頭尾相連,密密麻麻,連綿千米以上,讓人感到從事養殖的漁民戶之眾。坦率地說,他們居住地的外部條件不是太好,空氣中的氣味也不是太讓人舒服,但可以看到他們住家裏的生活用品,特別是各類電器設備一應俱全,有些船隻的裝潢還相當講究。
走過「街道」,快艇突然加速,進入了漁民們俗稱的「衝浪」階段,以很高的速度盤旋於塊塊圍網之間。在前方三面都望不到岸的水面上,散布着大大小小、高低不等的網圈,令人感受到圍網養殖的範圍和興旺程度。不知是因為午休時段,還是其他原因,寬闊無垠的湖面上,不見任何船隻和從事生產的人員,僅有我們這隻小艇孤零零地疾駛在風平浪靜的湖中,顯得十分孤單,但艇上所有乘客的神情都顯得很興奮。
據介紹,圍網養殖已經由個別、分散轉為有領導、有規劃、有明確要求的規模行為,實現了由過去的「單一捕撈」到目前的「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綜合經營」的理念和方式的轉變。根據科學的進步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養殖業也從以往的「養魚為主」發展為今天的以「養蟹為重」(洪澤湖大閘蟹是國內市場上的搶手貨),大大地提高了漁民的收益。
我還了解到,政府的有關部門在繼續對湖區的發展進行着全面的規劃,以期確定湖區各個水面的功能,既不過度擴大養殖面積,又爭取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功能區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實現「依法治湖、科學管湖、生態用湖」的目的,相關部門的夢想和目標是「處理好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為全面建設湖區生態文明、實現漁民小康」。
出了湖區,我們又去參觀了設在淮陰區的江蘇水產養殖研究中心,知道他們在根據蘇北的自然條件進行水產業的研究和指導工作,包括對洪澤湖地區水產業的技術支持。
我的此行只是簡單的一「觀」,時間很短,情況和體會都很不深入,但洪澤湖一個角落的實際「面貌」,包括湖面利用及相關的技術研究和推廣,還有養殖戶的現實生活,給我的印象確實頗深,讓我增加了不少知識,對漁民的未來發展也切實增大了希望。從另外一個側面上說,這一「觀」,還增添了我和我的孫女對老家的深愛,增加了對故鄉未來進步的更多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