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了曹操紀念館,感佩於亂世英雄曹操文韜武略的時候,陡然飢腸轆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每去旅遊,或者看書看到深夜,總容易餓,知識總是耗費心力,挖空你的肚子,裝滿你的腦子,多麼高雅的能量搬運過程。
曹操曾著有《四時食制》,記載三國時期各種風味佳餚的做法,曹操也是一位吃貨,在他「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謂後面,一定要加上一個「美食家」。三國時期,人多以麵食為主,偶有食肉,多以豬、羊、禽類為主。牛肉非常金貴,一般很少有人吃。別說是吃了,就算用鞭子打也要謹慎,古時有「立春不鞭牛」之說,也就是立春這天,不能用鞭子抽打耕牛。
仔細一想也是,農業文明時代,牛是主要的勞動力,只有垂垂老矣,才會被人殺掉來吃。牛肉吃了,牛雜也捨不得丟,比如牛肚、牛腸之類,被做成牛雜麵,據傳,曹操是牛雜麵的發明者。
中國人從漢朝才開始吃麵條,那時候的麵條還不叫「麵」,因為下到湯裏,被喚作「湯餅」。麵條剛剛問世,肯定是稀罕物,曹操讓廚子摸索着,怎樣把一碗麵條做得更美味,廚子就瞄準了剛剛宰牛獲得的牛雜。
廚子把新鮮的牛肚、牛腸清洗乾淨,在沸水裏滾上一滾,把水倒掉,然後切丁後,在湯盆裏醃製,然後,把牛筋紅燒一下,牛筋燒至四成熟,把醃製好的牛肚和牛腸倒入鍋內,與牛筋混煮。然後,佐以亳州出產的藥材、香料、甜醬,很快,湯汁濃郁,香氣撲鼻。
這時候,煮上兩鍋開水,一鍋用來焯綠豆芽,一鍋用來下麵。焯好的綠豆芽放在碗底,然後,麵滾三滾兒,撈出來,放到綠豆芽的上面,稍稍放一些麵湯,這時候,淋上滷好的牛雜,撒上小香蔥一把,味道美極了。
當然了,這個是成功的做法,一開始,廚子可不是這麼做的,他是把牛雜與麵同煮,味道上就欠佳了許多,曹操是個為了吃喝不惜挖空心思的人,他把牛雜事先滷好,用來澆汁,味道上就厚實多了,且牛雜的香,手擀麵澱粉的甜,層次感分明,再佐以小香蔥,鮮味就足了,據說,曹操帳中謀士曾連吃三碗仍意猶未盡,古時文人都是有氣節和風骨的,吃麵者,絕對沒有恭維的成分。
曹操喜歡借着美食談時局,他說,一碗麵,好比一個國家,牛雜是武將,香蔥是謀士,綠豆芽是文官,武將的油膩,需要文官的清新來調解,若要讓個中關係俏皮一些,就需要謀士撮合設計。此為麵語,更是智者的風雅之喻。
今天,在曹操紀念館門前遇見牛雜麵,就好比在魯迅故居前遇見茴香豆,哪有不吃的道理。
我叫上一份牛雜麵,順帶叫了一份醃辣椒,在初伏的七月,吃得大汗淋漓,昨夜的空調病也隨着一身透汗全然不見了。回到家,沖個澡,嘴角仍留有牛雜麵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