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街頭的一處社區文化廣場的宣傳欄裏,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提法:慢生活。
這個社區文化廣場,位於北京西城區天寧寺橋西北側的昆玉河邊。廣場中央,有一棵直徑過抱的大槐樹。這棵大槐樹濃密的樹蔭遮蔽的面積近乎半個籃球場。而圍繞着這棵大槐樹的,是數個花壇與數張長椅。因此,每天下午陽光不太那麼強烈之後,這裏總會聚集數十人至上百人休閒娛樂。這其中,有跳廣場舞的,有下象棋的、打牌的,還有帶孫子孫女的,或者遛狗的。總之,在這裏,老年人是主體,女性是主體,相對說來年輕人則較少看到。
這裏的一切,委實可以用一個「慢」字來形容其節奏。當然,鑒於聚集在這裏的人們的年齡特點,這「慢」並不難理解:對於那些已經是退休年齡,也可以說是「頤養天年」的人來說,已經過了他們該幹與能幹的年齡,生活節奏慢一些,不僅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特點。
不過我又想,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讓生活節奏慢下來,不要那麼急於掙錢或趕路,同樣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對於一般人來說,其一生也不過短短幾十年,十分短暫,因此,假如我們總是匆匆忙忙急於趕路,那麼,必定無暇欣賞沿途的風景,必定無法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而有可能活得很累,也不只是可能活得很累,而且有可能在匆匆忙忙的趕路當中,迷失自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或者說追求的是什麼,可能因為太過匆忙而被忽視或者遺忘。在這樣的過程中,亂了腳步乃至一頭撞進泥潭、摔倒懸崖之下,也是有可能的事。因此,為什麼我們不能適當放慢自己的腳步,努力看清前面的方向與道路,走得從容一些、穩健一些呢?
過去這幾十年中,「多快好省」、「只爭朝夕」一類的催人奮進的說話,我們聽得太多太多了。快與效率,成為很多人膜拜的對象。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不承認的是,這「快」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然而,我們在這過程中,是不是也曾經因為盲目求快,犯下不少錯誤,有過了不少教訓,付出了不菲代價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比如說早些年一陣風式的舊城改造,幾乎在一夜之間讓我們的城市「舊貌換新顏」,變得漂亮了、現代了,可我們是不是也同時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歷史建築、我們鮮活的地方文化、一地人的集體記憶?而一連幾十個小時連軸轉地工作,吃喝拉撒都在辦公室裏,一些年輕人竟然因此而猝死,亦有很多人因為身體的過早透支而不得不退休,正常嗎?真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大而言之,人類社會需要進步,但是,這進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生活水準,還是僅僅乎為變化而變化?說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又難道說僅僅是物質的享受?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與享受是不是更為重要?尤其是在溫飽此一基本問題解決之後。因此,在一個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普遍很大的年代,我們是不是需要適當放慢腳步,讓生活節奏適當慢下來,多想一想我們的方向和目的地到底在哪兒,享受生活與人生本身,而不只是一味趕路,一味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