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禁毒在美國/楊繼良

時間:2016-07-17 03:15:34來源:大公網

  負責美國禁毒工作的官員邁克爾.波提切利(Michael Botticelli,以下簡稱邁克爾)今年六月初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六十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的訪談中說,過去四十多年的禁毒工作全都錯了,需要檢討、改弦易轍。

  這個節目引起我的興趣,於是瀏覽了一些資料,並和老外朋友閒談,深感這個問題在美國特別嚴重,遠遠超過我在中國時所理解的。

  毒品主要經過墨西哥進入美國,難怪特朗普(Donald J. Trump)狂言要在沿墨西哥邊境築一道「萬里長城」高牆。美國目前主要的懲治手段,是把持有二十五克毒品以上者至少拘禁五年。在全部被拘者中,犯「持有毒品」罪者佔半數。每個在獄罪犯每年花費達五萬美元,從尼克松(Richard Nixon)一九七二年宣布對抗毒品之戰以來,四十多年這筆拘禁費用就達一萬億美元。另據《時代雜誌》(TIME)二○○九年報道,加上對私運毒品抗爭的花費,四十年來總共花費更高達二萬五千億美元。邁克爾認為,毒品的為害在於它改變了吸用毒品者的腦子的化學成分,這是一種「病」,需要在戒毒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單純依靠拘禁,是收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的。

  持有毒品的有兩種人,多數是吸毒者,少數是毒販。邁克爾曾在首都華盛頓實施讓吸食毒品者在拘禁或戒毒兩者中自願挑選一種的辦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見被拘禁的癮君子在美國並不被強制戒毒。更令人不解的是,癮君子在獄中五年而不戒毒,勢必有外界對他們源源供應毒品。這種聽任自願、允許不戒除毒癮的政策,也算是崇尚「自由」的體現吧;此外,對毒販的懲治竟然等同於癮君子,也太輕了,難怪屢禁而不止。

  邁克爾提到要加強對吸毒者的思想教育,就是應該採用美國對待酗酒者的教育方法。美國各地都有「隱名戒酒者協會」的組織,把有酒癮者組織起來,定期集會,以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鼓勵戒癮。邁克爾本人就曾在這個協會的幫助下,戒去了酒癮,深知教育對於戒癮的重要作用。香港的一位基督徒朋友告訴我,教會實行「福音戒毒」,也有助於喚醒癮君子的良知。戒毒,是不能聽任自由,也不能單純依靠拘禁的。

  邁克爾還認為,毒癮不完全來自主觀上的吸毒,還有因醫療用藥而「被動」形成的毒癮。我自己在美國曾動過幾次手術,深知他們使用麻醉藥的劑量很大,術後絕對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止痛、安眠藥物的效力也都很強,實際上這些藥品都有鴉片的成分。我曾去藥房取這一類的處方藥,櫃枱上堅持要我出示身份證,防止有人冒領後以高價轉賣給癮君子。由於含有毒品成分的藥品太多,孕婦在用藥中會不知不覺地使自己的血液中含有毒素,新生嬰兒因而從母體帶來「先天毒癮」,以至於呱呱墜地後就需要就醫除毒,由此也可見毒害在美國的嚴重了。

  一百七十多年前鴉片戰爭時,毒品只是鴉片。如今,毒品的種類繁多,有許多並不源自鴉片;而且其中有一些還被美國各地政府認為毒害「不大」、可以「自由化」,大麻就是一例。我所住的阿拉斯加州是一個「大麻自由化」(可以自由種植、吸用,但不能買賣)的地區。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些含有可卡因的「娛樂性藥物」(在夜總會等場合使用的藥物)逐漸流行,「搖頭丸」就是一例。這些娛樂性藥物,實際上都會引人上癮。由於當地政府採取自由化或視而不見的態度,等於為這些毒品貼上了「無害」的標識,助長它們被青少年所濫用。這就像在香煙的廣告或包裝上有幫助宣傳「飯後一枝煙、賽如活神仙」的標識,使青少年在這種標識的引導下,不知不覺中上了癮。導演張藝謀坦言,曾親見多位演員在拍攝間隙蹲牆角聚眾吸大麻。明星涉毒者多,中國查獲演員吸毒,就公之於眾,並在一定期間禁止他/她在影片上出場。美國沒有採取這樣的措施。

  毒品種類日益繁多,邁克爾認為當下的這種形勢,正在使吸毒成為新一輪的「流行病」,不可不嚴陣以待。我最近跟此地的一位老外退休者閒談禁毒問題,他認為邁克爾僅僅把「隱名戒酒者協會」的辦法推廣到禁毒中來,而不對吸毒者強迫戒癮,是不會有效的,這樣毒癮難以戒絕;他還對中國政府規定販賣毒品達到一定數量可判處死刑的規定,很是讚賞。中國的電視節目報道,有拘禁期間戒毒成功者,在離開拘留所時隱藏在心底的最後、最強烈的一個願望,居然是「出去」之後,找到毒販,傾其所有,再買得毒品,求得一次「最後的」滿足!這實在是常人所不能想像的,由此也可見吸毒者對毒品依賴之深了。事實證明,這「最後一次」往往是新一輪再陷深淵的開端!戒毒,不能只是自願的,必須輔以思想教育;去除毒害的根源,必須對毒販有最強烈的威懾力量。「數管齊下」才能見效,此理甚明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